近日,罗湖区东门街道一品东门雅园小区居民向《问政深圳》小程序反映,小区“优质饮用水改造工程”迟迟未能入户,居民对饮水安全心存忧虑,希望政府部门尽快给出解决方案。
记者走访:“改造到门口,优质水进不了家”

▲事发点东门街道一品东门雅园小区
一品东门雅园建于20世纪90年代末,属于典型的老旧住宅小区。而饮水安全问题已困扰该小区居民很久了。
“优质饮用水改造项目五年前启动,工程完工都通过验收了,可我们家里喝的水,还是二十多年前的塑胶管流出来的。”在小区楼下,一品东门雅园居民陈女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楼下都换了新管,但到我们家水表后这段,还是老塑料管。”业主涂先生说,“因为管道老化,一爆管就得自己修。我们希望既然政府做了改造,能让每家都喝上放心水。”
居民所提及的“优质饮用水项目”,是指“罗湖区优质饮用水入户工程”(下称“工程”),罗湖区建筑工务署在给记者的书面回复中表示,一品东门雅园确属工程第二阶段(第二批)范围,项目已于2021年底完工,2022年通过竣工验收。而罗湖区水务集团也表示,一品东门雅园的外部供水管网已纳入优质饮用水体系,主干管和分表前水质均符合标准。

▲2025年5月,老旧水管爆管,住户家及走道进水现场
部门回应:当前条件下“原位改造暂不具备立管及入户管可行性”

▲2021年11月改造工程完成后张贴的温馨提示
既然已经通过竣工验收,且水质符合优质饮用水标准,那为什么一品东门雅园的居民还喝不到“优质水”呢?
对此,罗湖区建筑工务署回复称:小区南北两栋采用“地下泵房加压供水—屋顶分流”模式,下行立管和用户水表位置位于户内,立管封闭在墙体结构中。若实施入户改造,需逐户破除墙体,需要破坏原室内装修和厨卫防水层明管布设,无法全面实施。经专家论证,当前条件下“原位改造不具备立管及入户管改造可行性”。“根据《优质饮用水改造技术规程》,政府工程范围仅至分表(即户外水表)为止,户内管线由业主自行维护。”区建筑工务署相关负责人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进一步说明,“我们理解居民希望改善水质的诉求,但现有工程标准确实无法涵盖户内部分。”
“我们负责从市政主管到小区分表前的供水设施,暂不具备立管及入户管改造可行性。”水务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他同时指出,目前深圳不少老旧小区都存在类似情况,“政府工程做到分表,户内管道因产权归属不同,无法统一改造。”
协同推进:罗湖区水务集团、建筑工务署会同物业及业委会研究“优质水入户”可行性方案

▲位于屋顶的饮用水管,从屋顶穿过后进入室内
记者在一品东门雅园小区现场看到,改造后的优质饮用水管铺设在屋顶位置,水流经屋顶后进入楼体。然而,与多数住宅常见的“水管井立管”设计不同,该小区的给水系统相对特殊——供水立管并未设置在公共管井内,而是从每户的厨房或卫生间内部垂直穿过。这意味着,从屋顶水箱到居民家中水龙头的最后一段距离,虽然仅隔着一堵墙或者楼板,却成为改造施工的“盲区”。部分管线就在用户室内,甚至就在住户厨卫门口旁。要原位更换入户管道,必须破除厨房或卫生间墙体,几乎涉及每一户居民。
“优质水就在头顶,却进不了家门。”一位居民感叹地说,这看似“咫尺之遥”的距离,成为小区居民最关心、也最棘手的问题。
对于居民的心结,小区物业与业主委员会均表示充分理解,也希望问题能尽快解决。“‘优质水改造’是惠民工程,希望政府能在政策层面给予指导,比如是否可以使用维修基金,或者协调专项资金支持改造‘最后一米’。”一品东门雅园业主委员会代表表示。
相关政府部门也在寻求着破题之道。
“如果业主有需求,可以通过物业或业委会统一申请、筹资改造户内管网。我们也会在技术上给予支持。”罗湖区水务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
罗湖区建筑工务署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工务署理解居民诉求,在现场会议中告知:因优饮水工程二期已经竣工验收和结算,建议物业和业委会向属地或行业主管部门反映,另行落实项目立项和资金来源,重新勘察设计,通过外墙布管等优化方案,该问题工务署将继续跟踪,予以技术和流程方面指导,积极推动该问题的解决。”
记者在发稿前获悉,目前,一品东门雅园物业方同建筑工务署、罗湖区水务集团现场勘查,尽快安排第二轮现场讨论。
记者将对此继续关注。
记者观察:
技术、责任与资金的“三重卡点”
记者梳理发现,一品东门雅园优质水入户的难题主要集中在三方面:
一是设计结构特殊。 小区供水立管穿墙入户,水表位于室内,改造难度远超普通楼栋;二是责任边界模糊。 政府工程只到“分表”,户内部分属业主私有,若无统一改造意愿,政府无法强制施工;三是资金来源待定。 若需重新布管或走外墙,需业主筹资或使用维修基金,但审批、分摊、施工均需共识。
这道“最后一米”的距离,既是技术问题,也是制度问题,它考验着政府工程的服务深度和精度。
优质饮用水改造工程的初衷,是让市民“喝上更安全的水”;而真正的民生温度,不应停留在竣工报告上,而应流进千家万户的水龙头里。
一品东门雅园的情况或许是个案,但却折射出老旧小区改造中普遍存在的“责任边界模糊”问题。此次协调过程中,多方沟通顺畅、高效,也让问题的症结进一步明晰。对于户内管线等产权归属明确的部分,业主和物业应主动承担应有的责任,积极沟通、形成共识;同时,政府部门在协调处理过程中,也应持续关注民生需求,及时回应群众关切,提供政策和技术层面的支持。
老旧小区改造不是某一方的独角戏,而是一场需要多方协同的“系统工程”。唯有政府、业主、物业三方共商共治,才能真正打通那“最后一米”的管线,让“优质水”流进千家万户。
深圳报业集团记者 雷海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