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珍珠来|人文天地·南海潮

蒋荣耀
09-17 11:06
收录于专题:特区报·副刊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作为世界上最早发现与使用珍珠的国家之一,中国关于珍珠的记载可追溯至4000多年前。《海史·后记》记载,传说大禹曾定“南海鱼草、珠玑大贝”为贡品。古时并无人工养殖技术,珍珠皆取自天然蚌类。因出珠率极低,往往万中得一,故而珍稀异常。

岭南地区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珍珠产区之一,所产珍珠被称为“南珠”,其质地坚实、珠粒饱满、光泽莹润,被奉为上品。在古代,天然珍珠是帝王专属的奢侈品,价值远超黄金。诸如乾隆朝珠与冠上东珠,皆属无价之宝。

深港两地同根同源,自唐代起同属一县,先后隶于宝安、东莞与新安。这个地区海域辽阔,自唐代便以出产优质天然珍珠闻名,长期是皇家采珠的特区之一。

当年深港地区的主要采珠场在何处?除深圳大鹏湾之外,更为知名的是位于今新界吐露港一带的大埔海,古称“大步海”,属大鹏湾水系的西延部分,两片水域实相通连。

大步海的珍珠在唐代已有名,当年有一个非常美的名字:媚珠池。公元716年5月,玄宗曾派人来这里采珠。史书称,这次监察御史杨范臣采珠没有所获,无功而返。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但是美人一笑,也可能是因为一颗来自岭南的珍珠。

五代时,深港地区属南汉管辖。南汉后主刘鋹痴迷珍珠,特设名为“媚川都”的采珠军队,规模达数千人。

“媚川都”之名虽美,背后却是极其残酷的现实。这批军士不事作战,而是由熟谙水性的疍民组成,专司采珠。他们脚缚石块、腰系长绳,携竹篮潜至数十米深海底拾蚌。若气息将尽或有所获,便摇绳求拉;若遇不测,则葬身鱼腹。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载:“不幸遇恶鱼,一缕之血浮于水面,舟人恸哭,知其已葬鱼腹也。”

南汉灭亡之际,刘鋹焚毁广州城,宋军于灰烬中抢救出46缸美珠。这批珍宝此后下落成谜,千年以来,仍为后世藏家留下无限遐想。

元代官采始于1297年,时断时续持续颇久,并非如旧说止于1324年。采珠重心仍在媚珠池(大步海),大鹏湾一带虽亦有产珠,但官采记载较少。因长期过度捕捞,该地珍珠资源日趋枯竭。

至明洪武七年(1374年),官府最后一次在大步海组织采珠,历时5月仅得半斤,遂正式废止延续数百年的官营采珠业。自此,深港地区大规模、有组织的天然珍珠开采历史宣告终结。

编辑 刘彦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王雯 三审 詹婉容

(作者:蒋荣耀)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