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港电影产业融合发展价值逻辑与创新机制 | 社科成果选粹

周礼红 周文清
09-15 09:39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今年以来,深港跨境出行客流量屡创新高。据深港口岸部门统计,8月16日,深港陆路口岸出入境旅客达102.71万人次,创单日客流历史最高纪录。深港两地“双向奔赴”持续升温,反映出当前深港两地在消费、文化等方面深度融合。深港经济文化深度互嵌催生产业联动,为深港影视创作提供了跨境叙事与市场协同新路径。

一、深港电影产业融合发展的价值逻辑

深圳电影产业已经形成“科技+内容”的特色发展模式,主要电影有《奇迹·笨小孩》《熊出没》等作品,但与香港电影产业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深港电影产业融合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一是有利于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深港电影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并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二是扩展深圳市场与培育观众基础。跨境消费规模扩大观众基数。深港两地人员流动频繁,这种融合为深圳电影市场引入香港观众,同时吸引内地观众通过深圳接触香港电影文化。三是有利于深圳对接国际标准与规则。深圳可探索数据跨境流动“负面清单”制度,研究编制与香港互认互通的标准,推动电影制作技术标准化。深圳可以依托前海“港资港法港仲裁”体系,解决跨境电影合作中的法律纠纷,保障合拍片权益。四是推进两地人才与技术交流。一方面香港与深圳两地互派导演、演员到对方交流与学习,可以培养两地的电影人才。另一方面可以推动两地技术创新与应用。

二、深港电影产业融合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深圳与香港在电影产业各具优势,合作空间广阔且互补性显著。

(一)核心优势对比

1.香港电影产业优势

国际经验与人才储备。一是成熟的工业化制片体系与国际化发行网络,75年历史的银都机构等企业具备全球发行能力。二是导演资源丰富,王家卫、尔冬升等国际名导推动艺术与商业融合,新生代导演通过“香港电影新力量”计划加速涌现。三是CEPA政策下20年合拍经验,《繁花》《海的尽头是草原》验证“内地题材+港式叙事”的成功模式。

金融与版权开发能力。一是完善的电影金融生态,香港特区政府设立“电影发展基金”支持出海。二是衍生品开发成熟,对比深圳80%依赖票房,香港更注重IP全链条运营。

2.深圳电影产业优势

技术驱动与硬件创新。一是全球领先的影视科技企业集群。瑞云科技占国内85%云渲染市场,雷迪奥LED虚拟拍摄技术用于《瞬息全宇宙》等国际大片。二是光明科技影城、龙华AI动画基地推动技术标准化。

资本活力与政策赋能。16000家影视相关企业聚集,创投基金早期投资影视项目;“电影20条”政策全产业链扶持,福田“影视+科技”集群强化产业生态。

突出本土化内容创新。《奇迹·笨小孩》《熊出没》等作品融合深圳创业文化与城市地标,形成现实主义题材特色。

(二)深港合作核心空间

1.资源互补:“技术+内容”双引擎

香港内容赋能深圳技术。一是香港导演可接入深圳虚拟拍摄、AI后期技术,降本增效。二是合作开发科幻/动画IP。

深圳资本激活香港创作。深圳创投资本可投资香港中小成本影片,破解此类影片“融资难”困境。

2.市场协同:大湾区一体化布局

共建发行网络。香港银都机构与珠海传媒合作范例可延伸至深圳,打通内地发行渠道;联合设立“深港影视基金”,支持两地青年导演项目。

文旅融合开发。复制《熊出没》IP主题乐园模式,利用香港国际游客资源+深圳科技体验,打造“拍摄-旅游”综合体。

3.政策联动:制度破壁与人才流动

落实《关于修订<《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服务贸易协议>的协议二》。新规允许港资在内地设立电影公司,深圳可承接香港团队;共建“粤港澳编剧联盟”,培育本土化剧本人才。

三、推动深港电影产业融合发展的创新机制

(一)推动双城政策协同与规则衔接

依托前海政策优势,打造深港影视产业基地。一是依托深圳政策支持。利用《前海建设深港深度融合发展引领区2025年行动方案》中的税收优惠、数据跨境流动试点等政策,吸引港资影视企业入驻前海,共同设立影视产业基地。二是衔接香港规则。推动深港影视产业规则一体化,例如联合制定影视项目审批标准、人才认证体系,以及跨境影视合作备案流程,降低合作门槛。

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合拍片与新技术应用。一是设立深港电影融合创新基金。由深圳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与香港电影发展基金共同出资,重点投资深港合拍片、4K/8K超高清制作、VR/AR影视项目。二是设定投资模式。采用“保底+分成”模式,确保创作自由的同时降低投资风险,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二)推动双城人才交流与培养

建立深港电影人才互换机制。一是建立短期互访机制。深圳派青年导演赴港学习特效制作、国际发行经验,香港导演、演员定期赴深圳指导创作。二是建立长期合作机制。设立“深港电影导师计划”,由香港资深电影人担任深圳影视项目的艺术顾问,助力深圳电影快速发展。

联合高校培养复合型人才。一是设置培养复合型人才课程。如深圳大学与香港浸会大学合作开设电影制作专业,融入AI影视技术、跨境发行等课程,联合培养高端电影复合型人才。二是设立实习基地。在前海影视产业基地设立学生实践基地,提供从剧本开发到后期制作的全流程实习机会。

(三)推动双城技术合作与设施共享

共建影视后期制作中心。一是整合两地技术。香港提供特效指导(如天下一、邵氏团队),深圳提供4K/8K超高清拍摄设备及AI技术(如追光动画)。二是共同开发虚拟制片。联合开发虚拟制片(Virtual Production)技术,利用深圳的硬件优势与香港的特效经验,降低制作成本。

打造深港影视技术实验室。一是明确研究方向。聚焦AI生成内容(AIGC)、区块链版权保护、5G+4K超高清传输等技术。二是推动成果转化。将实验室技术应用于合拍片,如《狮魂》项目中的醒狮动作捕捉与AI场景生成。

(四)拓展深圳市场与国际发行

联合设立影视出口基金。一是明确深圳电影目标市场。支持深圳优秀影片参加戛纳、柏林等国际电影节,重点拓展东南亚、中东、非洲市场。二是拓展深圳电影发行网络。利用香港的国际销售网络,将深圳制作的《雄狮少年》系列、动画电影《深蓝》等推向海外。

打造深圳国际电影IP和品牌。设立“深港电影题材库”,推动题材库建设。重点挖掘深圳历史、文化资源、深圳改革开放故事,打造深圳电影国际IP和品牌。

(五)推动双城文化融合与活动举办

举办深港国际电影节。设置合拍片竞赛单元、深港电影市场展,邀请国际评委。举办“深港电影论坛”,探讨跨境合作、新技术应用等议题,发布《深港电影产业白皮书》。

(六)共同搭建平台与整合资源

建设深港影视数字平台。集成剧本投稿、设备租赁、人才招聘、版权交易等服务,支持深港影视项目全流程管理。与香港电影资料馆合作,开放经典影片数据库供创作者参考。

推动影视+文旅融合。一是取景地合作。将深圳大鹏所城、香港西贡墟等景点纳入“深港电影取景地联盟”,提供拍摄补贴与宣传支持。二是开发“电影+旅游”的消费新场景。开发“深港电影之旅”线路,结合《狮魂》《东江纵队》等影片场景,吸引影迷打卡,形成“电影+旅游”的消费新场景。同时,推动跨境美食节、购物节与电影宣传结合,展示电影周边产品,促进文化消费与电影产业联动。

(作者分别为深圳市社会科学院国际化城市研究所研究员、深圳市政协委员)

编辑 秦天 审读 吴剑林二审 李璐 三审 潘未末

(作者:周礼红 周文清)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