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园是重要的城市公共资源和绿色基础设施。如今的城市公园规模不等、主题各异,不仅满足本地居民健康、休闲、娱乐、社会交往等日常生活需求,也成为外地游客解码城市文化、调节行程节奏、感受地方人文特色的驿站和枢纽。
2025年“五一”假期期间,深圳市公园总客流量达626.3万人次,同比增幅达62.3%;清明假期期间,北京市公园共接待游客606.32万人次,同比增加10.5%;在上海,去松江郊区或者苏州“0元挖野菜”的体验,成了当代年轻人最新潮的约会方式。以城市公园为载体的慢文旅,使人们在大自然中感受“公园20分钟定律”的情绪抚慰,宣言了一种生活态度,也彰显了人们对旅行意义认知的变化。旅行不再是简单的具身空间交换,而是要慢下来,留下充足的时间去感受空间中流动的特色文化、人间烟火。
城市公园成为都市慢文旅的重要载体
现代社会,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慢文旅将“人的主观感受”置于旅行的核心位置,将人们拉回旅行本身,思考并享受“完全摆脱日常结构化生活节奏”的状态,进而起到放松身心、调节情绪的效果。城市公园与都市慢文旅的有机结合,不仅契合文旅市场向品质化、日常化转型发展的方向,更为地方经济与文旅产业的升级开辟了新的发展场景。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主要城市公园评估报告(2024年)》显示,基于公园分布均好度评价指标,深圳连续四年位列超大城市第一名。观察评价指标的历年变化,可以发现,对城市公园的界定不再限于城市配套。首先,公园分布情况和服务覆盖的综合评价指标,实现了从传统的“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其次,公园内人均供给量空间分布和基础保障评价指标,从传统“数值评价”转向“空间评价”,更加关注公园绿地布局与人口分布的关系。第三,新增公园周边区域活力及公共设施评价,从评价“公园内部服务”拓展至“外部城市区域”,践行“城园融合”发展。总体而言,社会对城市公园建设的期望,从追求“数量提升”到“质量发展”,从关注市民身体健康到“人口、社会及生态系统全面健康”,从“时间维度”转向“空间维度”,更加重视人的发展与城市建设之间协调共进的关系。上述转变表明,进入城市化中后期,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城市公园不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绿色生态空间,更要注入文化价值,实现更多发展可能。
今年5月1日,《深圳经济特区公园条例》正式施行,允许综合公园和专类公园通过竞争方式选择经营者提供餐饮、零售、游览等多种配套服务,标志着深圳城市公园运营有法可查、有法可依。城市公园转型为慢文旅枢纽正展现出诸多积极且深远的价值导向。深圳已建成各类公园1320座,形成了“综合公园、郊野公园、带状公园、专类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的多级城市公园规划体系。伴随着城市发展“生长”出来的精神文化,各类主题公园也为慢文旅提供了良好发展契机,如荔枝公园是每日可达的“生态社交场所”,莲花山公园的音乐节满足年轻人狂欢打卡,香蜜湖公园的玫瑰花寓意着爱情,人才公园的科技展满足遛娃团建等高频需求。城市公园以其“休闲健康”的天然特质,叠加旅游服务的附加值,成为都市慢文旅的重要载体,为城市旅游产业转型开辟新场景、提供新价值。
城市公园转型慢文旅枢纽的推动机制
从人民城市建设的核心目标来看,“慢文旅”视角下城市公园转型的推动机制主要包含四个部分,即城市文旅个性化转型、文旅游憩功能提升、文旅经营模式升级以及文旅可持续发展考量四个部分,通过地方感营造、休闲体验强化、经济因子植入和可持续理念传承等举措,使城市公园成为都市慢文旅的重要场景之一。
倡导“可读园林”理念,构建具有文化解读功能的景观系统。“可读园林”概念来自文化景观理论,强调空间的叙事性与历史性,认为公园不仅是自然与人工构筑物的组合体,更是可供公众感知、理解与记忆的文化载体。深圳近年来积极建设“文化公园”,如莲花山公园通过“改革开放叙事轴”将历史记忆空间化,大沙河生态长廊融合科创与生态主题,借助雕塑与展板实现自然景观的知识表达。这类设计强化了空间的文化厚度和教育传播功能。在“慢文旅”兴起背景下,公园的可读性使“游”成为“读”的过程,为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提供了可感知场域。
嵌入地方文化基因,重塑城市地方感与文化归属机制。“地方感”是连接空间与认同的情感机制,强调个体对空间的文化认知与心理归属。在高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普遍面临“去地方化”风险,将本地文化意象嵌入城市公园,成为修复“空间异质性”与重建“在地认同”的重要举措。南头古城文化休闲公园通过复原古城肌理、设置广府文化景观与非遗体验场景,营造文化认同感;东湖公园则引入“客家文化园”概念,通过建筑仿景与传统节庆,增强地方归属。这些案例显示,地方文化的有效嵌入应是叙事、活动与空间功能的融合,推动非物质文化向空间资产的转化,增强公园在地吸引力和文化体验的深度。
重构运营治理逻辑,拓展文化驱动型多元创收模式。传统城市公园多由政府主导建设与维护,其运营模式强调公益性、均等性。但单一的财政支持难以支撑多样化的文化服务供给,“多方协同”“多元共建”与“文创赋能”成为公园治理体系转型的关键词,强调以市民为中心的公共产品协同供给。福田红树林公园引入环保组织开展教育活动,通过志愿机制与轻度营利实现可持续运营;光明文化艺术中心公园则以文化艺术中心为主体,结合音乐节、文创市集等形成“文化IP+场景”运营新范式。深圳正在逐步实现城市公园从“成本中心”向“价值中心”转型,提升了市民参与度与文旅供给的质量与活力。
融合城市IP体系,打造活力化、品牌化的游憩体验空间。公园作为易于传播的视觉空间与活动平台,是城市IP具象化和传播路径的重要入口。在城市品牌转型中,深圳的实践充分体现了“IP—空间—传播”三者的有机融合,为都市慢文旅赋能提供了可借鉴范式。人才公园围绕“创新城市”IP设立“星光大道”“科技林”等设施,通过市集与科普活动塑造可体验的文化场景;欢乐海岸湿地公园依托“欢乐IP”,融入演艺、展览与夜游业态,形成以生活方式为核心的沉浸式体验。通过空间视觉识别系统、品牌符号植入和情境化活动策划,城市公园成为“品牌叙述空间”,进一步强化游客对城市形象的认知与记忆,不仅提升了慢文旅的吸引力,也拓宽了城市文化传播的边界。
尽管深圳城市公园在文化景观塑造、地方认同重构和公园运营创新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但依然存在城市信息碎片化、文化叙事不完整、经营管理可持续性有待加强等问题,有必要从顶层设计入手,提升城市公园作为都市慢文旅核心载体的综合功能与文化影响力。
城市公园与都市慢文旅深度耦合的未来方向
以“人民性”为核心,打造共治共享文化空间。城市公园首先是公共性空间。在都市慢文旅语境下,公园要从“建给人民”转向“与人民共建共享”。可借鉴荷兰、丹麦、日本等公园发展经验,树立“协作型治理”与“公共性再生产”理念,推动空间设计、文化内容、运营活动的“协同生成”。如引入“市民议园”机制,邀请居民参与景观改造、文化节策划和功能评估,推动“使用者即规划者”的参与实践,使公园成为公共文化协商平台。通过常态化的市民市集、社区音乐节和草地开放活动区,构建“日常即节日”的生活场景,让公园成为居民慢节奏文化生活的延伸空间。通过构建广泛参与的治理与使用机制,城市公园能够成为都市文化慢旅行中最具情感温度和社会黏性的目的地。
以“地方性”为路径,发挥科技创新赋能优势。科技赋能的“地方性”营造,并非文化展示的技术升级,而是关于文化传播机制的再设计,通过提升地方文化的“可识别性”“可体验性”与“可参与性”,将城市公园建设成认知城市文化根脉的智慧场所,构筑出慢文旅时代下地方感重塑的先锋阵地。深圳的科技创新在全球城市中属第一梯队,可充分用于城市公园的慢文旅场景打造。例如,通过数字化叙事与智慧导览系统,在城市公园中布设“文化地标识读系统”,利用NFC识别、AR演绎等手段再现地方性文化场景,将公园之旅转化为“可体验、可互动、可传播”的文化旅程。或通过“文化GIS地图”,整合街区历史、城市故事与地理数据,提升游客对城市精神肌理的认知深度。这些探索还可以进一步系统化,建设统一的“城市文化识读平台”,整合文化数据、语义图谱与交互界面,打造城市记忆的数字底座。
以“文旅性”为引擎,推动文化内容整合与体验场景转译。“文旅性”表明城市公园具有文化表达、创意消费与体验经济的重要潜力。推动城市公园文旅功能产业化,不仅有助于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还能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城市文化品牌价值。赋予城市公园“文旅性”,关键在推动其从“文化场所”向“文化场景”转变,从政府单一供给向“平台型治理与市场化运营”并行转型。要构建“公园+文创”联合运营机制,鼓励民营文旅企业、原创设计品牌、高校创意团队等参与公园空间再造与内容策划,打造多层级、多时段、多消费层次的文旅产品体系;通过公益基金会与商业机构共建共管机制,引入高品质文创零售、本地品牌市集与策展型活动,激发青年与游客的文化参与和消费意愿;构建市级“文化公园发展基金”,通过赛事征集、孵化资助等方式激活文旅创新动能。对产业逻辑与文化价值的双重激活,将推动公园从“公共服务终点”转向“文旅内容入口”,成为深圳文旅融合的前沿载体,也成为向全球传播城市形象与文化实力的重要平台。
慢文旅倡导低强度、低碳化、高感知度的游览方式,本质是城市生活方式的文化性重构。城市公园以其开放性、在地性与延展性,在城市公共文化与旅游融合体系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城市公园与都市慢文旅的深度耦合,让城市更加有温度和人情味,人与城市、与社会之间的情感联结更加紧密,是“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生动实践。当然,在具体实践中,需要尊重商业发展规律,密切关注公园定位、文旅市场需求、新质生产力投入产出预算等具体细节,避免追捧热点、盲目跟风、同质化发展。要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展文旅产业的新业态、新模式。
【本文为2025年度深圳市社会科学院专项科研项目《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圳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5AB005)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为深圳市社科院助理研究员)
编辑 欧阳晨煜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王雯 三审 甘霖
读特热榜
1A股开盘|三大股指集体小幅低开,锂电池、半导体、光伏、消费电子题材走弱
2笔试37.2分考生进入体检阶段?哈尔滨消防支队回应:系公示成绩未招录,有疑问邮寄函件咨询
3低空经济爆火引燃无人机维修培训 有人不远千里来深学修无人机
4当全运会场馆闯入艺术家的画,你最想打卡哪一个?
5“百千万工程”看南园①丨深化“工”字型街区建设,打造“宣文旅商”融合新地标
6APEC“交接时刻”细节披露!深圳全球刷屏
7多次提及深圳!王毅介绍习近平主席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对韩国进行国事访问情况
8十五运热评|看见“欧阳钰”
9事关港澳台人员往来、过境免签口岸扩容等 10项重磅政策发布
10跟着全运游深圳|拉满运动肾上腺素,做赛场外最强玩家!
IN视频
鹏友圈

11月9日,我们将迎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以下简称“十五运”)。赛事临近,无论你是投身运动热潮、感受竞技魅力,还是想为拼搏健儿传递心意,都不妨来鹏友圈,留下对“十五运”的专属祝福!带上话题#我为十五运加油#,一同为运动健儿呐喊助威,为“十五运”热烈喝彩! 【本期话题】#我为十五运加油# 【活动礼品】读特积分、优质动态随机掉落深圳盒子 【活动时间】即日起至11月22日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已进入冲刺倒计时,想解锁超省心的观赛方式?赶紧打开“十五运全景魔方”(https://huodong.dutenews.com/H5/nationalGame/pc),一键解锁观赛全攻略!无论是赛事速递、赛程全览,还是购票指南、规则科普,都能在这里轻松找到!快到鹏友圈带话题晒出你的使用截图,和鹏友们分享专属观赛攻略吧! 【本期话题】#十五运观赛神器# 【活动礼品】读特积分、优质动态随机掉落深圳盒子 【活动时间】即日起至11月22日
01:00#十五运读特小记者推荐官# 深圳,创新之城,活力之都,邀您共赴十五运之约 深圳,这座改革开放的先锋城市,以创新为魂,活力为韵,正张开双臂欢迎四方来客。在这里,高楼林立,平安金融中心直插云霄,深圳湾“春笋”展现滨海艺术魅力,市民中心如大鹏展翅,彰显行政心脏的活力。 深圳还是“千园之城”,1320座公园如绿色明珠镶嵌城市,大鹏半岛的碧海银沙与梧桐山的云海日出,让人流连忘返。漫步南头古城,千年文脉与现代文创交织;走进大芬油画村,艺术气息扑面而来。 十五运会期间,深圳更添独特魅力。在宝安欢乐剧场等智能场馆,AR导航、AI机器人服务等前沿科技,让您体验未来之城的精彩。赛事之余,您可参与“全民全运”系列活动,在虹桥公园自由式小轮车赛场感受激情,在深圳湾畔的马拉松赛道尽览山海美景。 十一月的深圳,阳光与激情同在。让我们相约深圳,在十五运的青春礼花中,共赴一场创新与活力的盛宴!
01:11#十五运读特小记者推荐官# 亲爱的全国各地朋友们: 如果让我用一个词形容我的城市,那一定是“奔跑”。深圳,就像我们班那个永远充满奇思妙想的同学,永远在创造,永远向前。 站在莲花山顶俯瞰,你会看见这座城市的心跳——高楼如雨后春笋般生长,深南大道上车流如织。但深圳的魅力不止于此。周末的深圳湾,白鹭在红树林上空划出弧线,远处香港的青山若隐若现。科技园的深夜,大厦里依然亮着点点灯光,那是无数梦想在发光。 这里是大疆无人机起飞的地方,是腾讯QQ诞生的摇篮。走在华侨城创意园,旧厂房变身艺术空间,咖啡香混着油墨味;盐田港的巨轮鸣着汽笛,把“中国制造”送往世界每个角落。 来自天南地北的人,带着各自的乡音和梦想,把这里变成了家的模样。 朋友们,欢迎你们来看看这座“奇迹之城”。来感受创新的脉搏,看看科技与自然如何共舞,体会什么是“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座城市,会用它年轻的心跳告诉你:梦想,永远值得奔跑。 深圳准备好了,期待与你相遇!

#南山志愿者读特小记者站#手工筑梦,温暖相伴 在11月2日我参加了助残活动——手工筑梦温暖相伴。这次活动,让我感触很深。 场地内非常热闹,几个志愿者围着两三个陪护对象。有的志愿者与陪护对象边聊天边辅助他制作,有的志愿者虽然沉默不语但手上速度依旧不减。“用这个胶水轻轻点在这朵花上,就大功告成啦!”有一家人很少参与集体的活动,在这一次手工制作也在志愿者的鼓励下,他们举起自己做好的成品,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原本略显羞涩的陪护对象,逐渐放开身心,主动与身边人交流心得,闲聊家常,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创作一件件精致的手工作品,相继带隐身,每一件都承载着大家的期盼。 这次活动以手工制作为桥梁,既帮助陪护对象锻炼了动手能力,丰富了精神世界,也让志愿者与陪护对象产生了感情,让志愿者们体会到责任与担当。
- 友情链接: 深圳新闻网
- 粤ICP备10228864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917号
- Copyright @1997-2023 深圳特区报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