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面积还是亩产,今年都创下了再生稻种植的新纪录,也摸索到了一条更符合仙城镇土地种粮实际的新路子。如果没有工作队及科技特派员的全程支持和服务,这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汕头市潮南区仙城镇种粮大户周昭雄近日完成了今年500亩再生稻次季收割,与深圳对口帮扶协作汕头驻仙城镇工作队(以下简称“驻仙城镇工作队”)以及前往采访的媒体记者一起分享丰收的喜悦。
在位于仙城镇波溪村田头的一处简易房里,村委书记姚伟生指着窗外的一片平整农田告诉记者,3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撂荒地,杂草丛生,蚊虫肆虐,现在则是良田美景。不仅环境好了,最重要的是,荒芜了多年的土地能够生产出粮食,村里有了租金收入,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姚伟生介绍,波溪村有80多亩荒地得到改造,加上最近深圳对口帮扶协作汕头指挥部(以下简称“汕头指挥部”)与驻仙城镇工作队又出力出资在村里提升人居环境,给全村带来了很大的变化。
波溪村的变化只是仙城镇整治撂荒地、促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自2021年7月驻仙城镇工作队进驻以来,按照汕头指挥部的部署,仙城镇政府和驻仙城镇工作队大力开展撂荒地整治工作,携手周昭雄创办的汕头市鑫雄种植有限公司,在仙城镇平整了撂荒地近800亩,积极探索荒地变良田的“啃荒”之路。
“起初部分村民对变动土地有顾虑,如果没有驻仙城镇工作队从国家政策、法规等方面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苦口婆心地细致工作,仅靠我们自己是推进不了的。”周昭雄回忆说,因为垦荒需要很大的投入,当时面临着不小的投资压力和经营风险。但终究是凭着对土地难以割舍的情感,再加上驻仙城镇工作队及科技特派员的全力支持,让周昭雄有了垦荒种粮的底气。
挖掘机、推土机轰鸣上阵,土地整治出来了,种什么?怎么种?垦荒地如何盘活?一个个新问题摆在周昭雄面前。“关键时候,驻仙城镇工作队请来了乡村振兴的科技专家陈教授和他的团队,一次次来仙城实地考察、检测,为我们提供了贴合实际的建议和指导。”周昭雄口中屡屡提及的陈教授,就是科技特派员、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的陈青春教授。
2024年,按照科技特派员的建议,周昭雄试种了100亩再生水稻,取得不错收益。2025年,种植面积扩大至500亩,收成也创出新高。“今年再生稻次季稻亩产达600斤,较去年次季稻大幅增长50%;前两季亩产突破1600斤,较去年增长23%,创下本地再生稻新纪录,圆满实现年度‘双季双丰收’的目标。”周昭雄开心地算了一笔账:“相比传统的单季水稻,在成本差不多的情况下,产量有了较大的提升。同时,再生稻比单季稻提前50至60天收获,为抢种第三季水稻或冬季经济作物创造了宝贵的时间窗口,提升了土地综合经济效益。”
短短几年时间,曾经的撂荒地如今变身丰产良田,也让当年有顾虑的村民群众转变了态度。“以前撂荒地的草木冬季常常发生火灾,还滋生蚊虫甚至毒蛇跑到村民家中,现在这些安全隐患消除了,环境也变好了。村民看到我们是实实在在做事,见面时会邀请我们去家里喝茶。”说到这些,周昭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表示,明年将再次扩大再生稻的种植面积。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秦天 二审 李璐 三审 詹婉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