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赋能乡村振兴!“圳帮扶”大幅提升汕头仙城镇再生稻种植效益

深圳特区报记者 吴绪山 通讯员 张怀礼 谢渊任 文/图
08-28 17:31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汕头市潮南区仙城镇鑫雄种植公司再生稻次季稻近日迎来收割季,据现场实测,今年再生稻次季稻亩产达600斤,较去年次季稻大幅增长50%;前两季亩产突破1600斤,较去年增长23%,创本地再生稻新纪录。这一成果标志着该公司在首季稻亩产超1000斤的基础上,圆满实现年度“双季双丰收”目标。

“感谢深圳对口帮扶协作汕头驻仙城镇工作队的持续帮扶,尤其在今年持续高温与台风多发的恶劣条件下,他们及时提供的技术建议为我们次季稻的丰收提供了坚实保障。”鑫雄公司负责人高兴地说。

据鑫雄公司测算,今年次季稻生产成本仅为单季稻的约六分之一,产量却能达到单季稻的一半左右。同时,再生稻比单季稻提前50至60天收获,为抢种第三季水稻或冬季经济作物创造了宝贵的时间窗口,大幅提升了土地复种指数和综合经济效益。

鑫雄公司负责人介绍说,今年次季稻的丰收得益于驻仙城镇工作队到现场指导带来的多项技术创新和指导,包括优化头季稻收割时的留桩高度,及时在台风期间调整了水肥调控方案,重点防控稻飞虱、水稻白叶枯病等病虫害。“通过科学管理,稻桩休眠芽萌发更加整齐,穗粒数明显增加,这是产量提升的关键。”

驻仙城镇工作队科技特派员陈青春表示,再生稻“一种双收”模式不仅节约了种子、用工、用水和用肥成本,还通过延长土地利用周期,使亩均效益提高一倍以上。特别是次季稻收获后,可及时种植油菜、马铃薯、绿肥等作物,进一步提高复种指数和土地利用率,减少连续在同一土壤上栽培同种作物或近缘作物引起的作物生长发育异常的“连作障碍”,形成“稻-稻-油”或“稻-稻-肥”等高效轮作模式。

目前,驻仙城镇工作队正在总结鑫雄公司的成功经验,探索通过技术培训、政策扶持等方式,带动更多农户采用这一绿色高效种植模式,为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开辟新路径。

编辑 欧阳晨煜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赵明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吴绪山 通讯员 张怀礼 谢渊任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