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余头海豚“集结”!“深圳蓝”海底总动员🤿

晶报

03-26 09:09

摘要

你见过海豚吗?

近些年来

海豚已逐渐成为深圳海域的“常客”

图片

2021年,外籍摄影师在南山采风之旅中巧遇中华白海豚。图源:Isaac Cohen

就在今年3月14日,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小漠海域,100多头海豚“集体出游”,刚好被出海渔民遇见拍了下来,场面非常壮观。

百余海豚集结深汕海域。图片据视频截图

海豚是海洋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被誉为海洋生态系统的“晴雨表”。它们对生存环境极为挑剔,需要优质的海水、丰富的食物资源以及广阔且安全的栖息空间。它们的出现往往意味着生态环境的健康和稳定。

我们的目光还可以投放得更远些。

海洋现存塑料垃圾约1亿吨

绝大多数来自陆地

2025年3月16日,深圳市宝安区海湾中学师生走进西湾红树林,沿着海边栈道清理沿途垃圾。
类似这样的清洁海洋的公益活动,在深圳已成为一道寻常风景。
2024年9月22日,第二十届深圳国际海洋清洁日活动在大鹏新区东涌海滩开幕。在为期2个月的海洋清洁月期间,300余名爱海人士在10个分会场参与净滩活动,潜水员深入海底清洁。

“潜爱大鹏”组织的清洁海洋的公益活动。图片据“潜爱”官网
当前,海洋塑料污染的问题日渐显著,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数据显示,海洋现存塑料垃圾约1亿吨,绝大多数海洋垃圾来自陆地,包括吸管、外卖餐盒等一次性塑料、纺织品等,已有研究表明,海洋微塑料可通过食物链回到人体。
深圳市蓝色海洋环境保护协会是我国首家以海洋环保为主题的民间非营利性社会团体。自2005年首届清洁日活动举办以来,蓝色海洋从最初的300多名志愿者,发展到如今每年有数千名志愿者参与,协会志愿者清洁海岸线的足迹遍布深圳、惠州、香港等30多个沙滩及海岸线,直接参与人数超过2.9万人,清扫海洋垃圾超过27.14吨。
作为一座创意城市,深圳还经常有关于海洋环保的公益创意活动。
2023年8月21日,由海洋垃圾化身艺术品、“变废为宝”搭建而来的“海洋屋共创展”,在深圳市软件产业基地创业广场大街上举办。在这场展览中,腾讯SSV联合多家公益机构、十余位艺术家、300名共创者,利用回收而来的海洋垃圾,通过艺术的手段搭建成“海洋屋”,重塑了那个被人们丢弃的“家”。

“海洋屋”外围悬挂由回收的塑料吸管设计而成的可持续利用的吸管笔。深圳报业集团资料图
绝大部分艺术品是由回收的海洋垃圾“重塑”而来——将废弃的渔网变成客厅的装点,用打磨后的海玻璃送给自己当饰品,残缺木片摇身变成精致香台,填海路线图被搬上桌面、成为最美海岸线……知名设计师黑一烊是“海洋屋共创展”的策展人。他介绍,整个“海洋屋”的造型灵感,来自海岸线和海波纹,以水滴的外形搭建出立体空间;“海洋屋”外围悬挂的是为这次展览特制的吸管笔,回收的塑料吸管装上笔芯,设计成了可持续利用的吸管笔,时刻提醒大家关心海洋中的塑料污染问题。

深圳是内地一线城市中

唯一有珊瑚分布的城市

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交汇处,有一个珊瑚礁大三角区。
不是每个深圳人都知道,深圳位于北纬22度,海岸线230公里,就处在珊瑚礁大三角的北缘地带。尤其是深圳东部和大鹏湾、大亚湾相连接,没有工业废水排放,还划有生态红线,环境保护得非常好,非常适宜珊瑚生长。

环保志愿者在深圳海域记录到野外原生珊瑚大范围产卵。新华社资料图
你可以想象那样的场景,静谧的海洋深处,米粒般大小的珊瑚虫成群聚集,代代繁衍,它们分泌出的石灰质,成为保护自己的外壳,也在海浪与时间的冲刷下,石化、压实,历经千万年,最终形成五彩斑斓的岛礁。
对于海洋来说,珊瑚就好比陆地上的“热带雨林”。据统计,四分之一的海洋生物依赖珊瑚礁的存在而生活。即便是强悍的鲨鱼、石斑,也是从幼小的个体长成。这时它们就需要一个地方供它们生长,躲避天敌,这样一个地方,就是珊瑚礁。
正是有感于珊瑚之于海底生态的重要性,如今,深圳活跃着一批在海底“种珊瑚”的人。
深圳有一个全国最大的潜水员公益组织,名叫“潜爱大鹏”,如今拥有成员数千人。“潜爱大鹏”理事沈晓鸣向记者介绍,他们主要做两件事:一是在海底清垃圾;二就是进行珊瑚保育,修补、种植珊瑚,着力恢复深圳的珊瑚礁资源。
他们在海底捡过半个篮球场大的网状油布,见过被渔网网住苦苦挣扎的螃蟹、海胆和各种鱼类,还见过很多珊瑚被渔网、麻袋、塑料袋盖住后,因珊瑚虫上的虫黄藻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而死亡。
到目前为止,“潜爱大鹏”志愿者累计种植珊瑚近万株,救助珊瑚残枝不计其数。

大鹏半岛近岸海域生物资源丰富。图片据“潜爱”官网
作为内地一线城市中唯一具有珊瑚分布的城市,东部大鹏南澳附近,近70种石珊瑚遍布在193公顷的海域,与西部海域的红树林湿地交相呼应,形成深圳的“海洋生态之肺”。

“海洋十年”

三度牵手深圳

202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传来好消息:南方科技大学两个方案获批纳入“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实施计划(以下简称“海洋十年”)。这是深圳继2023年首次在该计划实现项目突破后,首度成为实施伙伴。

大鹏半岛“爱心岛”。图片据“潜爱”官网

海洋总面积约占“蓝色星球”地表总面积71%。面对海洋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极端事件和灾害频发以及全球气候变暖等严峻考验,2021年1月,联合国大会批准实施“海洋十年”计划,以“推动形成变革性的海洋科学解决方案、促进可持续发展、将人类和海洋联结起来”。

目前,“海洋十年”已三度牵手深圳:2023年6月,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牵头的“西太平洋黄昏带生态系统研究计划”入选;2024年2月,南方科技大学牵头的“智慧型沿海城市-海湾二氧化碳排放研究”项目(以下简称“智慧立方iCUBES”)、“提升公民海洋素养”实施伙伴计划入选。

近年来,深圳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不断深化海洋领域国际交流合作,高水平建设“国际红树林中心”,牵头成立由27个国家组成的“国际红树林中心之友”小组;成功举办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深圳国际渔业博览会、第二届中国-欧盟“蓝色伙伴关系”论坛,提升全球、泛行业、全社会对深圳海洋与渔业发展的深度关注。

深圳红树林湿地休憩的南迁候鸟。新华社资料图

说到海洋科研,不能不提及一所新大学——深圳海洋大学。

深圳海洋大学于2021年开始筹建,2023年正式动工建设,(一期)项目部分工程将于2026年竣工,将融合海洋大学、深海科考中心和海洋博物馆三大功能,打通海洋领域的产学研联动。学校办学规模为全日制在校生约8000人,本硕博教育比例为2∶2∶1。

图片

项目效果图。来源:中建科工

科研的另一头是科普。主题为“启航蓝色梦想 探索海洋奥秘”的深圳市海洋研学基地于2025年1月18日揭牌,旨在推动海洋科普教育,点燃公众对海洋科学的兴趣与热情,激发更多年轻人投身海洋科研与保护。

揭牌仪式当日还发布了系列海洋研学旅行产品,拉开了2025年海洋科考季序幕。这些研学产品不仅能让青少年在海上近距离打卡港珠澳大桥,还能深入探访科考船“沈括”号的驾驶台、生活甲板、实验室及尾部工作甲板,全面了解科考船的运行机制、科研工作流程及船员们的日常生活,还有机会亲自参与海洋实验,激发对海洋科学的浓厚兴趣。

区游轮新成员“大湾区伊敦”号。

深圳1145平方公里海域面积“漂浮”着51座岛屿、260.5公里东西狭长的海岸线串联起56片沙滩,为这座城市展示滨海旅游的丰富业态提供了天然全景舞台。

你爱去海边游玩吗?
有什么好地方推荐?
欢迎留言与我们分享~

来源 | 晶报

记者 | 李跃

编辑 | 刘珂

免责声明
本文由【读特】深圳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读特】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核实后删除!联系邮箱:2207482831@qq.com 。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