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继续学术味,为的是吃得透、吃得准。
数据产品是基于数据加工形成的、可满足特定需求的数据加工品和数据服务。如果说,数据价值只有置于应用场景中才能被充分挖掘。那么,数据产品只有基于场景创新才能适销对路、实现价值,其中的底层逻辑就在于“满足特定需求”,特定需求的当下表达就是场景创新。
没错,您抓住了一个核心词“场景创新”,正是这个词把数据价值和数据产品连接了起来,把技术创新与商业应用对接了起来,把产品与需求匹配了起来。
场景,原指戏剧、影视剧中的场面,泛指情景。人物和故事演绎中,好的场景有利于展现人物的个性和故事的主题。随着技术创新浪潮兴起,特别是网络化、智能化和数字化快速发展,“场景”一词被注入了新的内涵。
一般认为,构成场景有五要素:用户(Who)、时间(When)、空间(Where)、行为(How)和目的(What),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场景的基本框架,帮助我们理解和分析特定情境下的用户行为和需求。
结合文化数字化特别是文化数据资产管理业务,个人理解,综合场景五要素,用户最为核心,场景是用户对应特定时间、空间的行为、目的,是对市场需求更为精准的描述。
以突出用户为核心的场景创新,是文化数据产品开发应坚持的首要原则。例如,在数据产品设计阶段,通过分析用户在特定场景下的行为和需求,可以设计出更符合用户习惯和期望的产品。在数据产品的运营管理中,通过分析用户在特定场景下的行为和需求,可以优化运营流程,提高管理效率。
问题来了,如何推进场景创新呢?我们结合文化企业数据资产管理的咨询实践,以我们正在实施的大型民族舞剧《丝路花雨》为例,我们将场景创新梳理为:文创产品设计、研学旅游、艺术培训、沉浸式体验项目、数字化展览项目、短视频或者电影创作、城市文创IP塑造、城市形象数字藏品开发、文化主题公园开发运营。
其中,文创产品设计是针对观众观看演出前后了解作品和回味作品的需求;研学旅游是针对学生了解敦煌文化特别是敦煌舞蹈艺术的需求;艺术培训是针对敦煌舞的爱好者和学习者;沉浸式体验项目让敦煌艺术“活起来”并能够“参与其中”;数字化展呈项目针对云展览或互动需求,等等。
以上场景依次带有一定的延展性质,可以相互嵌套,形成链条;也可以相互影响,形成生态。这个形成链条和生态的过程,一定程度上构成了文化数据产品开发的场景创新。
仍然以我们正在做的大型民族舞剧《丝路花雨》为例,我们萃取“反弹琵琶”舞蹈动作视频,并将其分解为若干动作,再对应上敦煌壁画原图图片视效。这款数据产品可以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用于参考,在研学和艺术培训用于模仿学习,还可以作为沉浸式体验项目、数字化展览项目以及城市形象数字藏品开发的素材,实现一个创意、多次使用,一个内容多元转化。在技术上基于数据加工,在商业上多次收费,实现了文化内容的高效率输出和多样化使用。
相应地,我们也可以针对文创产品设计,开发特定需求的数据产品,比如舞剧《丝路花雨》经典片段“反弹琵琶”的造型或其中的琵琶、服装甚至色彩,其电子化成果都可以作为文创产品的超级符号,用在文具、玩具、服装、箱包、珠宝、美妆等的设计上,或者直接将其设计为卡牌、盲盒等,打造国货“潮牌”“潮品”。
舞剧《丝路花雨》提升创排,我们还可以萃取视频片段,创作发布不同主题的系列短视频。短视频本身在视频平台有盈利的可能逻辑,还能同时实现线上向线下的转化,引导观众到剧院观看演出,现场购买主题文创产品,当然,也可以引导观众线下体验同主题沉浸式大空间项目,实现“引流”的宣传目的。
同理,收集观众数据,对观众进行“画像”,这些数据产品本身就可以为《丝路花雨》的提升创排提供依据、指出方向,也可以反过来,将作品匹配推荐给感兴趣的用户。基于用户“画像”的算法推荐已经是流行的数据产品。
如此看来,场景创新不但有助于验证新技术新产品,还能将数据产品开发方、数据产品应用方、地方政府、投资者和创新促进机构更紧密地链接在一起,构成一个创新联合体,进化为场景创新的动力机制。
在文化数据产品开发上,我们欣速度咨询当仁不让,愿意落地业财一体化核心能力,自觉成为场景创新的牵头力量,定制开发数据产品,推动文化数据要素多场景应用、多主体复用,创造文化源头内容多样化的价值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