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岁月·福田 | 程一木:从“中国电子第一街”加速迈向“新质生产力策源第一街”

深圳特区报记者 曹崧/文 丁庆林/图 孙相熙 李瀚 骆佩玲/视频
10:46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当“电子第一街”走进新质未来

人物介绍:程一木,原国家电子工业部机关干部,1991年“下海”深圳,历任赛格集团人事部副部长,赛格日立公司办公室主任兼董事会秘书;深圳市电子商会秘书长、执行会长;华强集团总裁助理兼办公室主任,亲历并见证了华强北从上步工业区成长为中国电子第一街的全过程。

口述时间:2025年5月12日

口述地点:深圳福田华强北街道办事处

采写撰稿:深圳特区报记者 曹崧/文 丁庆林/图 孙相熙 李瀚 骆佩玲/视频

1991年,我辞去国家机关的职务,南下深圳,加入刚组建不久的赛格集团。那时的我未曾想过,会与华强北这条街道结下三十多年的不解之缘。更让我没想到的是,华强北最初的几排“一米柜台”,竟会演变为“中国电子第一街”,成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策源地。

华强北不仅创造了无数个财富神话,更孕育出一条从制造到创新的完整产业链。在我看来,它不仅是一条街,更是一种独特的城市精神:敢闯敢试、快速学习、自我迭代。在全球产业格局纷繁复杂、持续演化的当下,华强北仍然保持着强劲的生命力与创造力,持续书写着属于深圳、福田的传奇。

一、离开国家机关,投身特区建设


1984年,新华社一则“深圳创造‘三天一层楼’新纪录”的报道,点燃了无数人对南方热土的向往。我的老领导马福元,就是其中一位。他离开电子工业部办公厅主任岗位,南下深圳,出任电子工业部深圳办事处主任。他曾半开玩笑地说:“干不成,就开个‘马福元饺子馆’。”话虽轻松,背后却是改革初期“敢闯敢试”的真实写照。

凭借“三来一补”模式,华强北初步形成了从元器件采配到研发、生产、组装的制造链条。但当时电子信息企业虽多,整体仍分散低效。马老上任后,摒弃行政手段,以市场化方式整合百余家企业,组建深圳电子集团,也就是后来广为人知的“赛格”。

1988年,赛格在华强北创办中国首家电子市场,开展元器件自由交易。这在当时体制下几乎是石破天惊的创举——元器件属于计划物资,只有“指标户”才能采购。赛格打破了这一壁垒,内地160多家厂商和十几家港商迅速进驻,自营联营、自由交易,一时间人气爆棚。

我当时还在电子工业部工作,直到1991年随领导到珠三角调研,实地走访广州、东莞、深圳。一走进华强北,就被这里扑面而来的活力震撼,由此下定决心辞职南下,加入赛格。

我刚到深圳时,华强北处在上步工业区,公交站牌上写的还是“电子厂”,街上挺安静,只有傍晚时分,才能看到工人从厂房涌出来逛街。后来我眼看着赛格工业大厦各类电子配套商铺接连进驻,没几个月就填满了整栋楼,人气一天比一天兴旺。也正是在这时,“一米柜台”开始流行开来。我记得最早是赛格在一楼设立了玻璃柜台,主要用于经营电子零件。因为很火爆,这套尺寸与摆设逐渐被整条街借鉴沿用,甚至成了华强北电子市场的标准模板。

赛格迈出的这一步,推动了华强北从工业配套区向市场化电子集散地的跃升,为深圳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打开了突破口。而我也将事业深深扎根于华强北,见证了华强北依托“一米柜台”发展壮大为全国电子市场高地的早期历程。

二、“一米柜台”托起“草根”梦想

市场经济的活力,重塑了华强北的命运。人流、物流、资金流在这里交汇奔涌,推动这片工业片区跃入中国电子经济的风口浪尖。

1988年赛格电子器材配套市场开业时,还是工业区的生产配套,九十年代逐渐向商业区转型,出现了华润万家、顺电、女人世界等深圳领先的零售商业品牌,华强北成为罗湖东门之外的另一个全市性的商业中心。2000年以后,华强北电子市场(包括手机市场和元器件市场)大规模发展,华强北已经成为以电子专业市场为主体的多元业态全面发展的综合性商业街区。

2003年是个转折点。台湾联发科推出单芯片手机解决方案,手机制造门槛一下子降低了。厂商只需从华强北配齐元器件,加上电池、外壳和几个定制部件,几天就能拼出一部新手机。2005年,国家放开手机生产审批,深圳本地厂商蜂拥而上,依托华强北成熟的供应链迅速扩张。到2007年前后,全国超过八成的手机厂商集中在深圳,而华强北正是他们的“前线仓库”和“采购基地”。

“一米柜台”到底有多火?我记得最夸张的时候,一个铺位的申请表,从楼上办公室拿到楼下街上,居然能卖5万块钱,还常常抢不到。2007年,华强电子世界二期招租,6万平方米的摊位在短短三小时内即被抢光。

我特地对比过一组数据:1991年到2005年,深圳电子制造业的产值增长了近百倍,华强北的市场面积也扩大了近百倍。这不是巧合,而是一场由市场推动、产业牵引、政府托举的共生演化。

当时华强北有句行话,“只要电子产业用得到的,这里都有。”据统计,当时电子元件细分出六大类、五十多中类、两百多小类,超过600万个型号集中在这里流通。《创客》作者安德森感叹,创客在美国要花3个月时间才能找齐各种电子元器件,在华强北,一天就能搞定。

但市场越活跃,管理难度也越大。为了让市场运转得更有序,2000年,福田区专门设立了“华强北商业街管理委员会”,统筹协调市场发展与基层治理。2009年,华强北街道办事处成立,华强北纳入了城市统一管理体系。

1998年,市政府将华强北商业街改造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与福田区共同投入4500万元,带动商户改造等投资超亿元。原本密密麻麻的榕树绿化带被换成通透的大王椰,街道空间被彻底打开,也为市场扩容腾出了发展余地。

进入新世纪,福田区又在“软实力”上持续发力。2006年我在任深圳市电子商会秘书长时,受福田区政府委托,联合编制了《打造“华强北中国电子第一街”策略研究报告》,2007年,福田区又联合商会组织编制了全国首个“华强北电子市场价格指数”,最终被纳入国务院办公厅宏观经济参考体系。2008年商会协助福田区政府拿下中国电子行业协会授予的“中国电子第一街”称号,助力华强北发展达到巅峰。

三、华强北精神,也是深圳的精神

随着市场不断扩大,我也先后在华强集团、深圳市电子商会等单位任职,对华强北的认识在不断加深。2010年前后,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出“大华强北”的概念。意思是,它不应被简单理解为一条街,而是一个连接系统。它不生产手机、不制造芯片,但这里能把人、货、信息有效聚合,其他地方还比不了。

我常说,华强北是深圳电子信息产业这棵大树下的一条根系,扎得深、吸收快,反过来也能滋养枝干。不少企业虽然把总部或工厂迁走了,仍会在华强北留个档口。他们说,这里是看行业风向的地方,离了这片场子,心里不踏实。

华强北能兴起,最初靠的是“淘金”的动力。改革开放初期,来深圳就是为了赚钱,这是实话。华强北最早一批人,也许没念过太多书,但懂得“一块钱买进,两块钱卖出”就是生意。在反复摸索中,他们逐渐掌握了识货、看行情、跑渠道的本领,当中许许多多人早已经走出柜台,自己办厂、创立品牌,成为企业家。

但真正让华强北形成特质的,是“敢闯敢试”。在特区的土壤里,它走得更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时候,很多人就是边干边试,摸着石头过河。除了敢闯,华强北还有一种强烈的学习劲头。2003年我们意识到了只做线下不行,开始推华强电子网时,不少柜台老板连电脑都不会,我们挨家劝他们上网,“不上网就没生意”,最后全跟上了。很多老板文化不高,但肯学。除了学业务,还学礼仪、学管理,有的甚至花几十万元参加各类研修班,不仅仅为了文凭,也是为了提高认知、扩大人脉。到现在,新时代的企业主在华强北直播、带货、社群接单早已驾轻就熟,甚至引领风潮。

我始终认为,华强北的精神,也是深圳的精神,不只是“敢闯敢试”的胆识,更是一种从无到有、从不会到能的成长迭代能力。很多创业者最初对行业一无所知,靠着直觉和韧劲,一步步摸索出路。有人形容他们像哪吒:“我命由我不由天。”这句话放在华强北身上,很贴切。

真正打动人的,不在于永远能踩对时代风口,而是一群普通人始终相信,命运可以靠自己改变。这份信念,是支撑华强北不断进化、始终鲜活的根本力量。而华强北的珍贵,在于它给予每个人成长的可能。英雄不问出身,跟不上节奏的,自然被市场淘汰,但只要愿意学、敢于变,就有机会往上走。

四、华强北的未来:新质生产力策源第一街

2010年前后,随着智能手机快速普及、电商平台迅速崛起,传统批发渠道受到强烈冲击,整个市场出现了明显调整迹象。与此同时,地铁施工与城市精细化治理同步推进,街区的空间结构、交易形态都在重构之中。几经变幻,华强北开始进入转型升级的新阶段。

2013年起,借助地铁7号线施工的契机,福田区对整个华强北步行街进行改造升级,街道更整洁、空间更开放,上百栋沿街楼宇同步完成外立面改造,原本以功能性为主的街区也开始具备了更强的城市感和可逛性。

2020年前后,市场环境发生了变化,作为全球电子元器件的集散地,华强北传统商户面临订单减少等诸多挑战。街区迅速调整策略,商户创新经营模式,传统的“一米柜台”转变为沉浸式、场景式、体验式的数码商超,线上交易、直播带货等新模式兴起,市场空间不断升级,线上生意暖流涌动。

随着环境改善、结构优化,我们尽管已经退休,但能看到新的动能在这里逐渐浮现。街区不仅稳住了电子元器件的基本盘,也开始加快培育智能硬件、可穿戴设备、服务机器人、AR/VR等新兴业态。有供应链的基础,加上容错的氛围,华强北依旧具备快速孵化和敏捷响应市场的能力。

2025年初,全国首家全产业链无人机选品中心在华强北启用,随后,“福田之翼”展示中心和低空服务站相继落地,一条涵盖研发设计、市场选品、零售展示、售后服务的完整链条逐步形成。背后,既有企业的市场嗅觉,也有政府在空间供给、政策机制、公共服务上的精准支持。依托10万多家电子商户、2000亿级年交易体量,以及密集的物流和金融资源,华强北正在成为深圳低空经济的重要支点。

而今,华强北被纳入福田区“三大新引擎”重点区域,深度融入“环中心公园活力圈”整体规划,正加快打造“全国新质生产力策源第一街”。未来,这里不仅承载产业,还将集聚生活、消费与文化功能,成为深圳城市中轴线上的关键节点。从一条街开始,华强北正朝着更立体、更融合的城市产业高质量发展样本加速演进。

回望三十余年风雨历程,华强北始终没有失去它的底色:敢闯、敢试,善学、求变。这种精神,植根于无数创业者的足迹中,也体现在政府因势利导、系统推动的每一次创新中。它支撑起无数普通人的梦想,也开启了深圳、福田发展的无限可能。

今天的华强北,仍在路上;而它的故事,远未写完。

编辑 吴诗敏  审读  王雯  二审 李璐  三审 汤山文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曹崧/文 丁庆林/图 孙相熙 李瀚 骆佩玲/视频)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