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科技论坛(CCF YOCSEF)在深圳大学城会议中心举办“大模型冲击下的数据人才断层”专题思辨讨论活动。在清脆却也紧张的摇铃声中,高校学者、企业负责人、学生代表聚焦人工智能、大模型、数据人才、产教融合等关键词,来了一场颇为激烈的“抢唛”,关于“人工智能+”人才的很多创新思考在唇枪舌剑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企业求贤若渴,招人难,用人难!有人工智能企业代表表示,现在企业更看重应届生的全局认知与综合能力,而非单一技能,尤其在把数据到知识转化领域需具备闭环处理能力。高校的教育目标不仅是技能传授,更是培养学生在应对复杂问题时的全局视野。
人工智能+时代人才培养从何发力? 有高校代表表示,当前供需不匹配的矛盾点在于高校数据工程教育重理论而轻实践,即重视“高阶模型分析”高级炫技方式,而忽视“数据质量与基础处理”基本功,与企业实际需求严重脱节,形成有良好学术能力但没有良好产业实战能力的局面。
现场有应届毕业生表示,社会各界对学历包容度下降、就业要求苛刻等现象是造成在校学生被迫卷学历的重要原因。学生在专科教育中遇到了两个问题,一是来自企业界的导师教学能力有待提升,缺乏教法方法论训练;二是评价机制不完善,未贯穿整个培养周期。GIT观点
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应邀做思辨讨论引导发言的粤港澳大湾区产业人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科创汇客厅”总负责人田原认为,《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发布在即,必将对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出新要求。破解“人工智能+”人才供需结构性匹配矛盾的关键,是发挥高校、企业、社会等多维度力量,加快培育、大胆使用、用心爱护“能商、算商、美商”兼备的青年人才。在数字化、智慧化技术快速迭代的今天,传统选人用人标准中偏重能商(智商+情商)已然不够。算商,即对算法(如大模型)、算力(如芯片技术)、算料(如数据要素)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是“人工智能+”人才的“硬实力”;美商,即理解美、发现美、成就美的综合能力,是“人工智能+”人才发展自身、改变世界的“软实力”。
成就“人工智能+”人才,企业、高校、政府如何打好配合? 田原认为,一是要建立健全以信用体系为代表的数智化时代新型基础设施。用人单位与人才之间、有需求的企业和有技术的人才之间,很多时候因为缺乏互信,导致选才用才、成果转化等多方面困难,需要粤港澳大湾区(广东)人才港等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平台做好精准服务。粤港澳大湾区产业人才研究院正加紧研究新型信用体系的建设之道,很快将推出自主研发和运营“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综合服务线上平台。二是加快大湾区、京津冀、长三角等人才集聚区的战略协同。为加快促进我国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要发挥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机制优势,推动“全国一盘棋”整体解决。大湾区作为改革开放先行示范区,如能在以信用体系为代表的数智化时代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上率先突破、取得成效,要从区域协同的高度考虑,加快向全国推广。
(通讯员供图)
编辑 杨渝嘉 审读 白珊珊 二审 王雯 三审 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