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上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新闻中心举行第三场记者招待会。记者从会上获悉,我国先后公布四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294处,著名抗日英烈、英雄群体1128名。
另据国务院2020年9月1日公布的第三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位于深圳市龙华区民治街道白石龙社区的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在列。
资料图。
退役军人事务部副部长马飞雄在会上表示,在长达14年反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艰苦岁月中,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凝聚起抵御外侮、救亡图存的共同意志,谱写了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壮丽史诗,涌现出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张自忠等一批抗日英烈和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新四军“刘老庄连”、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以及国民党军“八百壮士”等众多英雄群体。这些抗日英雄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英雄事迹和精神是激励前行的强大动力,需要永远铭记。
据介绍,退役军人事务部深入挖掘宣传抗日英烈事迹,积极保护利用抗战纪念设施,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其中,通过实地踏勘、史料查证、走访调研等方式,开展烈士纪念设施信息采集校核,摸清抗战烈士纪念设施底数,实现信息化、数字化、精细化管理。加强烈士陵园提质改造,投资2.7亿元,实施43个抗战烈士纪念设施建设项目;实施全国县级以下烈士纪念设施整修工程,补助资金20亿元,推动7.7万余座零散烈士墓迁至烈士陵园。联合最高人民检察院开展专项行动,与国家文物局密切配合,助推抗战烈士纪念设施和文物管护,有效提升设施总体面貌。
同时,开展抗战英烈史实搜集整理,组织口述历史采集、遗物史料展览、英烈事迹编纂等,深挖英烈事迹和精神,积极打造精品展陈;先后公布四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294处,著名抗日英烈、英雄群体1128名;连续举办四届全国英烈讲解员大赛等系列活动,持续讲好抗战英烈事迹和中国抗战故事,推动全社会形成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的良好氛围。
“下一步,我们将以公布第四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和著名抗日英烈、英雄群体名录为契机,进一步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抗战烈士纪念设施红色资源,推动抗日英烈事迹学习宣传进学校、进社区、进军营,引导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厚植家国情怀、传承红色基因,在全社会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和抗战精神,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注入强大精神力量。”他说。
【读特新闻+】
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
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位于深圳市龙华区民治街道白石龙社区,白石龙社区2023年被中组部列入新一轮的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村。这里不仅是史料宝库,更是深圳的“红色打卡点”。
资料图。
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被授予“广东统一战线基地”“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东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等称号,入选第三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它是历史的见证,也是年轻人了解过去、启迪未来的精神宝库。
1941年12月,日军攻占香港,大批文化界知名人士和爱国民主人士处境困难。在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下,东江游击队随后开展了秘密大营救。经过近200天紧张工作,营救出文化界知名人士、爱国民主人士共300多人,连同国际友人及其他人士在内达800多人,出色地完成中央赋予的使命,赢得了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广泛赞扬。
这次大营救极为成功,既无一人牺牲也无一人被捕,堪称保存中国文脉和精英的一次壮举。在营救过程中,作为最重要的接待中转站及住宿地,白石龙村接待和转移了邹韬奋、茅盾、胡绳等大批文化名人。
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于2005年9月3日建成并免费向社会开放,全馆占地面积2860平方米,建筑面积900平方米,有当年作为营救“中转站”的天主教堂(原址)1座、“胜利大营救”雕塑1座以及展览厅、大型浮雕背景墙、办公及接待室等建筑。
开放时间:09:00―12:00;14:00―17:30(逢周一闭馆)
地址:龙华区民治街道白石龙老村1号
交通方式:地铁4号线白石龙站B1口
(部分资料来源《深圳78街道行街指南》)
编辑 秦涵 审读 郭建华 二审 许家宜 三审 彭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