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波“育儿补贴导致奶粉涨价”的说法在网络上引发热议。有家长晒出购物截图,声称某些品牌价格比上月贵了几十元;也有人仔细算账发现:政府发放育儿补贴一年3600元,结果奶粉涨价正好把这笔钱“收回去了”。
舆论情绪迅速升温,不少消费者质疑奶粉厂商正在“悄悄收割”补贴红利。但记者线下探访济南多家大型商超后发现,负责人员均表示未收到涨价通知,店内奶粉价格也基本稳定。
那么,这场“涨价风波”的真相究竟如何?
其实,要判断“奶粉涨没涨”,不能只看个别截图或网络传言,还需要深入分析价格构成的多重因素。奶粉价格的形成机制远比消费者想象的复杂,我们不妨沿着价格链条一层层往下看。
原材料成本方面。奶粉原料大部分都来自于原奶。近几个月,全球乳制品价格虽然仍处高位,但并未出现新的涨势,整体呈现“稳中偏缓”的态势。功能性配料的供应也较为顺畅,并未出现抢货或断供现象。
就山东而言,今年二季度原奶收购价均价约为3.04元/公斤,同比下降10.32%,环比回落1.30%。价格从季度初的3.05元/公斤逐步回落至6月底的3.01元/公斤,降幅达1.31%。进入6月份后,原奶价格已连续3周稳定在3.01元/公斤的水平。
包装和物流成本同样没有上涨压力。马口铁罐(也就是奶粉罐)价格在二季度反而出现下行趋势。国际海运成本也从年中高点明显回落,国内成品油价格还进行过小幅下调,人民币兑美元近期走强。这意味着,进口奶粉的采购成本比年初更加友好。
因此,从成本层面分析,8月份并未出现足以推动行业集体涨价的外部冲击。
市场本身的供需关系方面。“国补”力度持续增强,居民消费热情高涨,不少消费品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状态。在此背景下,包括奶粉在内的部分产品提高价格以增加利润。
但与此同时,一个更重要的现实不能被忽视:新生儿数量基数仍在下降,奶粉市场总体规模实际上在收缩。补贴带来的新增购买力,能否完全抵消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需求压力,需要打个问号。
事实上,国内婴配粉行业早已进入存量竞争阶段。国内外品牌数量众多,市场呈现供给过剩状态。在这样的竞争格局下,“普涨”现象实际上很难出现,各品牌更多面临的是激烈的价格竞争。
国产品牌努力恢复价格体系,进口品牌则通过精准的渠道控制来维持高端定位。于是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某些高端进口产品线确实在涨价,但整体市场的价格大盘依然保持稳定。
换句话说,市场层面并未出现推动全行业涨价的需求爆发,只有结构性的分化调整。
不过,对消费者而言,最直接的价格感受恐怕来源于营销层面的变化。
相信最近不少家长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前两月买某品牌奶粉花了280元,这个月一看标价变成350元,直觉反应就是“涨价了”。但仔细回想会发现,之前恰好赶上电商大促,叠加了满减优惠券、国补优惠、赠品等多重优惠,实际支付价格才会那么低。促销活动一结束,价格回归正常标价,就会让人产生“瞬间涨了几十块”的错觉。
不同销售渠道之间的价格差异也相当显著。母婴专营店、品牌旗舰店、综合电商平台、跨境电商、社区拼购······各渠道的定价体系完全不同。有些消费者在实体店看到的标价,可能比电商促销期高出一大截,自然会产生“涨价”的印象。
在大多数情况下,真正让家长觉得“奶粉贵了”的,或许并非成本推升或需求暴涨,而是促销节奏和渠道策略的微调。营销力度一收紧,消费者的价格感受就会明显变化。
那么,明明是处于原材料价格低位且根本不缺奶的“买方市场”,为啥消费者还会被奶企的营销政策牵着走。抛开“占便宜”心理,这个现象背后,其实反映了一个更深层的产业问题:中国为什么明明奶产量不少,却依然是乳制品进口大国?
核心原因可以概括为“量足但结构不匹配”。
从产量看,中国牛奶产量近年来稳步增长,2023年已突破4000万吨,液态奶供应基本充足。但问题在于,仅有液态奶远远无法满足市场需求。高附加值的深加工产品——比如婴幼儿配方奶粉、乳清粉、奶酪等,国内产能和技术积累明显不足,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
在高端乳制品市场,国际品牌仍占据主导地位。以稀奶油、黄油、奶酪等深加工产品为例,恒天然等国际品牌在B端市场份额在以前几乎超过70%,国产化率不足30%。
同时,消费结构也在悄然变化。过去消费者主要购买牛奶、酸奶等基础产品,现在奶酪、奶油、乳清蛋白等西式乳制品需求快速增长。特别是在婴幼儿奶粉领域,由于历史信任等因素,相当比例的家庭更倾向于选择进口品牌。新西兰等国家与中国签署的自贸协定,使得奶粉、奶酪进入中国几乎零关税,进口产品在价格和品质认知上都具备一定优势。
或许可以说,中国压根儿不缺奶源,缺的是高端奶制品的加工能力和品牌信任度。
让我们把目光转回育儿补贴。其实,从国际经验看,政府一发补贴、商品就涨价的现象确实不少见。
前不久,韩国政府为扶持个体户,曾向全体民众每人发放“民生恢复消费券”,结果许多商家借机调价:咖啡店饮品涨了约500韩元,餐厅和酒吧菜品普遍上涨1000至3000韩元,每100克五花肉的平均消费者价格从发放消费券的上月21日的2661韩元上升到本月17日的2882韩元,上升了8.3%。类似情况在其他国家的消费刺激政策中也时有发生。
这正验证了一个基本的市场规律:资本具有逐利性,当政策创造了新的利润空间时,市场参与者往往会快速反应。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虽然涨价只是局部、少见现象,但各大媒体已开始“敲警钟”——预防胜于治疗。
将视角拉向更宏观的层面,让民众喝上奶、特别是让孩子们喝上优质便宜的好奶,在全球范围内都不是简单的事情。
除了对婴幼儿的特殊倾斜,国际上的普遍做法是在义务教育阶段重点发力。2024年国际乳品联合会(IDF)发布的《全球学生奶及奶制品项目现状》报告显示,全球有来自104个国家的超过2.1亿名儿童,通过学校营养餐项目享受到学生奶供应。
中国的学生奶项目自21世纪初实施以来,在各级政府支持下已覆盖31个省份的10万多所中小学,惠及2775万学生。对于人口大国而言,这样的覆盖规模相当不容易。
总之,育儿补贴政策下,奶粉价格是否会上涨,需要持续观察。但可以确定的是,提升乳制品质量、加强市场监管、保障消费者权益,应该是整个行业和监管部门的共同责任。
从供给侧发力,提升国产乳制品的深加工能力和品牌信任度;从需求侧引导,让消费者享受到政策红利而非承受涨价压力,这才是育儿补贴政策的应有之义。
编辑 张克 审读 伊诺 二审 郑蔚珩 三审 张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