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之际,由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联合“学习强国”深圳学习平台推出的大型访谈节目《破局者说:深圳创新创业故事》,聚焦于这座城市创新创业浪潮中的标杆人物与故事。本期节目走进金蝶国际软件集团,对话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徐少春。
作为中国企业管理软件领域的拓荒者,徐少春的创业史堪称深圳企业家精神的缩影。1991年,他借5000元组装286电脑起步,如今金蝶已成长为全球云服务巨头,服务海信、温氏等500强企业。三十余年间,徐少春以三次关键转型破局,从财务软件到ERP再到云转型再到企业管理AI,不仅重塑行业范式,更推动中国管理模式走向世界。在AI浪潮席卷的今天,他坚信:“让中国管理模式在全球崛起”的梦想正在实现。
创业起点:5000元点燃燎原之火
1991年,深圳市政府颁布鼓励科技创业政策,为徐少春的梦想注入动力。当时,他敏锐捕捉到外资企业对中国本土财务软件的需求,毅然辞去会计师事务所工作,向老丈人借款5000元,亲手组装内存仅512K的286电脑,开启金蝶的征程。徐少春回忆:“我感受到科技人员的春天来临了。”在深圳敢为天下先的城市气质催化下,他从零起步,以财务软件拓荒者身份填补市场空白。这段经历奠定了他对创新的执着:简陋的硬件条件对比今日的AI时代,凸显深圳创业环境的巨变。他感慨:“现在的条件太好了,政府为我们提供的创业环境,比当初好得太多了。”
转型之路:三次破茧引领产业变革
徐少春的创业史贯穿三次破局转型,每一次都重塑金蝶的命运。
第一次转型在1994年,受美籍华人赵西燕一句“你们为什么还是DOS?”的启发,他迅速转向Windows系统,实现财务软件的“后来居上”。
第二次转型,金蝶从财务软件向全面的企业管理软件转型,即企业ERP,并提出新的定位:金蝶——企业管理专家。2001年,金蝶在香港创业板上市,成为内地第一家在中国香港上市,登陆国际资本市场的独立软件厂商。
第三次转型在2012年,当时金蝶因快速追求规模扩张而陷入危机。徐少春深夜反思,提炼出“三个坚持”哲学:“坚持信念,坚持信任,坚持行动。”这成为金蝶的企业哲学。他力排众议押注云计算,当时“国内没有华为云、腾讯云、阿里云……只有金蝶云”,这次破局最为成功,金蝶蜕变为云服务领导者。
徐少春总结:“转型就是破茧——每一次阵痛,都是新生的起点。”三次跨越,体现了他以韧性应对挑战的创业智慧。
AI革新:定义企业管理新范式
当前,徐少春正引领金蝶向企业管理AI转型,他视之为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契机。
金蝶将传统ERP升级为“企业管理AI”——一个可处理全流程信息的“企业大脑”。金钥财报智能体能在5分钟内完成2万多家上市公司财报分析,远超人类效率。
实践中,金蝶为海信、建发等企业提供解决方案,如AI招聘系统从10万员工中精准筛选人才。徐少春强调,AI不是取代人类,而是激发创意:“在AI时代,我们中国企业都要转型,把中国人最擅长的想象力激发出来。”破局关键,在于将AI与管理深度融合,推动产业从“外延式”向“内涵式”跃升。
深圳情怀:开放担当的企业家精神
徐少春对深圳的深厚感情,源于这座城市的独特生态。他盛赞深圳为“全球最好的创业生态体系”,硬件、软件、服务伙伴一应俱全。金蝶与华为、腾讯的紧密合作彰显了深圳企业的协同精神。
徐少春指出,移民城市的特质消除了历史包袱,培育出“开放和担当、契约”的企业家精神。他总结:“深圳企业家的开放性比较独特……这就是我们的城市气质。”这种精神驱动他参与特区建设,从政府早期支持到今日生态共赢。徐少春的深圳情结,化为对城市未来的信心:“在这里,任何创业者都能找到伙伴。”
创业箴言:立大志与长期主义的胜利
徐少春以三条忠告寄语创业者:立大志、克制、坚持长期主义。他解释,“志”要“惠及全世界的企业和个人”;“克制”是专注所长;“坚持”则需践行长期主义。这些哲学源于他的转型经验——从借5000元的窘迫到AI领导者的从容。他坚信:“如果你一步一个脚印,坚持长期主义……会赢得最后的胜利。”展望未来,徐少春的全球愿景坚定:“10年、20年后,外国企业会用中国管理软件。”这不仅是商业目标,更是文化输出,诠释了深圳企业家的破局担当。
编辑 张克 审读 张蕾 二审 关越 三审 刘思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