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深圳 | 特色博物馆:了解深圳的多元视窗

晶报记者 林菲
08-26 10:50

晶报

阳光媒体 非常新闻

摘要

在这片创新的沃土上,一座座特色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它们以创新的展陈方式、丰富的文化内涵,共同构筑起深圳人的精神家园。

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生命底蕴,镌刻着历史的年轮,凝聚着文化的精髓。从默默无闻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极具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深圳经济特区45年的历史性跨越书写着中国发展奇迹。而在这片创新的沃土上,一座座特色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它们以创新的展陈方式、丰富的文化内涵,共同构筑起深圳人的精神家园,为世界打开了一扇了解深圳的多元视窗。

2022年12月,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印发《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实施方案》,支持包括深圳在内的六地建设“博物馆之城”。《广东省2024年度博物馆高质量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全省备案博物馆402家,深圳有博物馆65家,居全省第二位。

探寻深圳的历史面貌

在深圳大鹏半岛的咸头岭遗址,出土的夹砂陶器与彩陶残片揭示了一支活跃于新石器时代的海洋族群。那是深圳7000年的人类活动史的起点。原来年轻的城市拥有着一个古老深厚的灵魂。如何讲述这种“反差”背后的故事?深圳市大鹏新区大鹏古城博物馆、深圳市龙岗区客家民俗博物馆、深圳市宝安区邹鲁潮汕民俗博物馆等一系列民俗历史类博物馆,都有各自的答卷。

深圳的别称“鹏城”,源自于大鹏半岛的古老城池——大鹏所城。大鹏所城全名“大鹏守御千户所城”,是明初为抵抗倭寇而设立的海防军事要塞,始建于1394年(明洪武二十七年)。600余年来,这里见证了鹏城抵抗外辱的英雄史。1996年,大鹏镇成立了专门机构——大鹏古城博物馆,对所城的东、南两座门楼,刘起龙将军第以及赖府书房等进行了复原性的维修;整治了所城环境;征集了数百件文物;颁布了《关于严禁在古城内乱拆乱建的通知》,使所城内的古建筑得以保存和初步保护。2001年,大鹏所城成为深圳第一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博物馆将大鹏所城本身作为核心展品,通过古建筑群的原址呈现,让游客沉浸式体验深圳本土历史与海洋文化。

▲龙岗客家民俗博物馆 1996年,鹤湖新居被辟为龙岗客家民俗博物馆。2020年,龙岗客家民俗博物馆被评定为国家三级博物馆,也是深圳市唯一一家以客家历史文化为主题的国有博物馆。

深圳曾经是客家人重要的聚居地,在深圳现存300多座大大小小的围屋中,坐落在龙岗街道罗瑞合村的鹤湖新居保存最完整、面积最大,因而也最受关注。整座建筑群由内外两围相套而形成,外围平面前宽后窄,呈银锭状;内围有高墙与外围相隔,平面呈方形。屋宇、厅、堂、房、井、廊、院布局错落有致,有“九天十八井,十阁走马廊”之称,像座迷宫,易守难攻。1996年鹤湖新居被辟为龙岗区客家民俗博物馆。2020年,龙岗客家民俗博物馆被评定为国家三级博物馆,也是深圳市唯一一家以客家历史文化为主题的国有博物馆。龙岗区客家民俗博物馆以鹤湖新居围屋为依托,将客家民居作为博物馆的重要展示内容,馆内收藏各类客家家具、劳动工具、生活用品及族谱等文物,较为生动地展示了客家先民劳动、生活、民俗活动、饮食、婚嫁等场景,综合地反映龙岗客家建筑特色、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和风土人情的面貌。

深圳作为移民城市,潮汕文化是其多元文化图谱的重要构成,宝安区邹鲁潮汕民俗博物馆是潮汕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象征和当代文化建设的标志,是一个展示工艺、艺术、文化、科教和风土人情的重要窗口。在这里,参观者可以看到潮汕人从出生、成人、婚嫁、大寿四个人生最重要阶段的生活用品和风俗礼仪。饱经岁月的展品,在穿越时空的旅程中,诉说了逝去的往事,展示了潮汕文化的悠久性。如今,博物馆的重心不再是传统单一的建档、保存、陈列等功能,而更多地转向关怀社群、社区需求,加强馆校共建。邹鲁潮汕民俗博物馆每年农历七月初七都会举办集体“出花园”礼,运用景观、场景、活动过程来还原礼俗,通过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习俗对青少年的教育实践,达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邹鲁潮汕民俗博物馆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都会举办集体“出花园”礼,运用景观、场景、活动过程来还原礼俗,通过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习俗对青少年的教育实践,达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保留深圳的城市记忆

有很多关键词,会立刻激发人脑海中有关深圳的记忆,比如“三来一补”“华强北”“中英街”……这是时代曾经赋予深圳的标签,也是深圳之所以成为深圳的发展密码。在深圳,有一批特色博物馆以“小而专”的定位,将这些城市记忆具象化,共同构建了“城市记忆立方体”。

还记得当年火遍全国的《外来妹》吗?除了电视剧,深圳还有以“外来劳务工”为题材的专题博物馆——深圳(宝安)劳务工博物馆。走进这个博物馆,陈列的边防证、暂住证、家书、收音机等物品,将带领参观者穿越时间的帷幕,回到那个热气腾腾、每一滴汗水都是一台微型加速器的时代。作为我国第一家以劳务工历史为题材的专题博物馆,深圳(宝安)劳务工博物馆就是在此前“三来一补”企业旧厂房基础之上改造而成的,2008年4月28日建成开馆。它利用工业旧厂房建立博物馆,复原三个不同年代的生产线、第一代劳务工宿舍及饭堂等场景,在有效保护“石岩上屋热线圈厂”旧址的同时,也活化了工业文化遗产,传承改革开放精神,使博物馆更具历史感与时代感。该馆通过收藏、展示、研究等形式,展现深圳市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创业历史及成长经历,见证改革开放历程。被学者和专家誉为“全国第一家平民博物馆”“劳动者的丰碑”。

▲深圳(宝安)劳务工博物馆 2008年4月28日建成开馆,我国第一家以劳务工历史为题材的专题博物馆。

从“三来一补”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从工厂区变成电子交易“全国第一街”,从“华强北步行街”变成AAA级景区,从华强北商业区升级成科技时尚文化特色街区。华强北,“求先求变”的脚步始终没有停歇。走在这条街上,千万不能错过那座以它命名,充满了赛博朋克风的华强北博物馆。该馆讲述了华强北创业者故事,呈现了华强北商圈发展历程,体现了华强北不息的人文精神,展现了深圳改革开放成就精华为核心主脉。从昔日的荒芜之地,到如今的创新之都,馆内藏品涵盖电子产品、影音资料、文献档案、文学艺术作品、数据、生活用品用具及与重要人物相关的物品,反映自1979年以来华强北的发展与变迁。华强北博物馆通过多元的呈现方式,融入科技、时尚、艺术等综合元素,使之成为一座解码时代创新精神、传递科技前沿信息、引领时尚艺术潮流的独具特色的博物馆。

▲华强北博物馆 从昔日的荒芜之地,到如今的创新之都,馆内藏品涵盖电子产品、影音资料、文献档案、文学艺术作品、数据、生活用品用具以及与重要人物相关的物品,反映自1979年以来华强北的发展与变迁。

熟悉深圳的人,说到沙头角都会想到那条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国两制街道——中英街,这条长仅250米,宽4米的街道,矗立着一块“中英街界碑”,把这条街一分为二。在中英街里,有一个建于1999年的深圳市中英街历史博物馆,是对中英街的浓缩。中英街历史博物馆常设展览《百年中英街》,全面记录和展现了中英街形成变迁的百年历史,四个展厅分别聚焦“开拓——从山里迁来滨海的客家人”“中英街形成——从鸦片战争到割占香港岛”“中英街变迁——从抗日烽火到边境管理”“中英街春天——从改革开放到百年梦圆”四段历程, 以详实的史料和丰富的内容,全面地记录和反映了中英街不平凡的百年历史与生动故事。此外,博物馆广场陈设的中英街警示钟,时刻提醒来这里参观的游客和学生牢记中英街屈辱的历史,它与中英街1号界碑相互映衬,成为中英街一景。

▲中英街历史博物馆 建于1999年,常设展览《百年中英街》全面记录和展现了中英街形成变迁的百年历史

涵养深圳的艺术精神

说起深圳,人们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快节奏”“高科技”“现代化”,却常常忘了作为中国第一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赋予“设计之都”称号的城市,文艺也是深圳的底色之一。在深圳,分布着大大小小的艺术主题博物馆,犹如散落的珍珠,有待人们去发掘,串珠成链。

2003年,深圳市委、市政府提出实施“文化立市”战略,建设“钢琴之城”。深圳的钢琴热从未冷却,继2007年深圳钢琴博物馆开放,填补了省内没有大型钢琴主题博物馆的空白后,2025年6月深圳又迎来了全国规模最大历史钢琴博物馆——深圳·龙华钢琴博物馆正式开馆。博物馆依托收藏家许经燕的珍稀藏品,以“壹部琴书诉说文明”为理念,打造“可聆听的艺术史”。目前馆藏各类历史古董钢琴和相关物品2985件/套,其中包括258台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古董钢琴,不仅涵盖了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经典之作,更反映了钢琴制造工艺的演变历程。该馆不仅是一个展示钢琴文化的场所,还将成为一个集教育、研究、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平台。馆内将定期举办钢琴音乐会、大师班、讲座等活动,为钢琴爱好者提供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同时,该馆还将与国内外知名音乐院校和机构合作,推动钢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深圳·龙华钢琴博物馆 全国规模最大的历史钢琴博物馆,2025年6月开馆。目前馆藏各类历史古董钢琴和相关物品2985件/套,其中包括258台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古董钢琴。

深圳是国内民间博物馆起步较早的城市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培育,不仅拥有一批标杆性的精品展览与精品馆藏,也涌现出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民间博物馆。2020年,国家第四批博物馆定级,深圳市艺之卉百年时尚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三级博物馆。艺之卉百年时尚博物馆是深圳首家由民营企业(艺之卉时尚集团)创办的以服装纺织为主题的博物馆,同时也是中国首家以时尚为主题的博物馆。筹建之初,筹备小组成员先后奔赴北京、上海、广东、安徽、浙江、贵州、四川等地进行调研考察和征集实物,从民间征集到了大量艺术藏品。同时专程远赴英国、美国、泰国等多个国家,通过协商转让、拍卖等方式,抢救回大量各类有很高价值的中国文物。博物馆藏品包括国内外各时期流行服装、织绣、银饰及织机、缝纫机、熨斗、尺、打字机、摄影机、油灯、民俗工艺品等系列。国外收藏品有英国皇室专用茶壶(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用过的茶壶),中国古代的收藏品有雕龙银碗、银制油灯、银制餐具等。

▲深圳市艺之卉百年时尚博物馆 2020年被评为国家三级博物馆。深圳首家由民营企业(艺之卉时尚集团)创办的以服装纺织为主题的博物馆,同时也是中国首家以时尚为主题的博物馆。

2024年,国家第五批博物馆定级,深圳市金石艺术博物馆由国家三级博物馆跃升为国家二级博物馆。深圳市金石艺术博物馆成立于2016年9月,秉持创办人“流传有序,可以从此器此物起步;薪火相传,可以从此时此刻开始”的办馆理念,致力于中国古代石刻文化遗产的专题收藏、研究、保护、展览和社会教育。目前馆藏一级文物19件(套)、二级文物4件(套)、三级文物4件(套)。“镇馆之宝”东魏武定元年翟门生屏风石床、石门享誉海内外。历年来推出的原创展览“永远的北朝:北朝石刻精品展”“翟门生的世界:丝绸之路上的使者”“不朽不灭:文物中的儒释道”“美的历程:全国高校博物馆、美术馆巡回展”“草木语:中古画像中的植物世界”等系列展览广受观众喜爱,累计受众超过260万人次。博物馆自开馆以来,编辑出版《永远的北朝》《翟门生的世界》等学术研究著作。深圳市金石艺术博物馆还与日本文化界有着长期良好的合作,继2022年“连接文明·中亚”艺术展在日本美秀博物馆展出后,今年7月,两馆又共同主办了“永远的北朝:从董黯到燃灯佛”展览。深圳市金石艺术博物馆近年积极推动原创展览“走出去”,探讨中华儒家孝文化在东亚的影响,促进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了解和欣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

▲深圳市金石艺术博物馆 成立于2016年9月,2024年,由国家三级博物馆跃升为国家二级博物馆。目前馆藏一级文物19件(套)、二级文物4件(套)、三级文物4件(套)。“镇馆之宝”东魏武定元年翟门生屏风石床、石门享誉海内外。

博物馆是城市历史的忠实记录者,更是未来发展的智慧参与者。在这些特色博物馆中,过去与未来相遇,传统与创新交融,最终熔铸成城市不朽的精神图腾。

(受访者供图)

编辑 周晓飒

(作者:晶报记者 林菲)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