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深圳 | 深圳博物馆:从数千年的历史故事到特区建设45年的发展历程

晶报记者 谢晨星
08-26 09:29

晶报

阳光媒体 非常新闻

摘要

从保存改革记忆的档案馆到崛起的新时代文化地标,从讲述城市精神的博物馆到全民共享的公共文化空间,深圳的文化场馆不仅是城市文明的“存储器”与“展示窗”,更是透视深圳经济特区45年沧海桑田的微观切口。

编者按

从保存改革记忆的档案馆到崛起的新时代文化地标,从讲述城市精神的博物馆到全民共享的公共文化空间,深圳的文化场馆不仅是城市文明的“存储器”与“展示窗”,更是透视深圳经济特区45年沧海桑田的微观切口。当高楼大厦的轮廓逐渐凝固为城市天际线,深圳的场馆正以更柔软却坚韧的姿态,重塑着特区的精神——档案馆里封存的改革手稿,是敢为人先的勇气在时光中的沉淀;新时代文化地标中跃动的数字光影,是科技与人文交融的未来宣言;特色博物馆里的一件件展品,是移民城市多元身份的自我诠释;而弥漫在街巷间的全民阅读、艺术共创,则是深圳创新发展的文化内核和无尽动力。

今天,我们通过“馆藏深圳”的故事,通过“小切口”透视城市文化建设的“大成就”,展现深圳经济特区45年从经济拓荒到文化繁荣的立体历程。

在深圳,深圳博物馆的意义远远超越了博物馆本身的功能。相比其他博物馆,它除了记载并展示深圳大地的深厚文化,更重要的是,身处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博物馆从诞生之日起就还肩负着向世界展示中国改革开放历史的使命。

截至2025年,深圳博物馆有4个馆。位于市民中心东区的是新馆,叫作深圳博物馆金田路馆(历史民俗),建成于2008年。位于福田区深南中路北侧同心路6号的是老馆,叫作深圳博物馆同心路馆(古代艺术)。另外还有位于深圳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展览馆的“深圳改革开放展览馆”,以及位于东门的东江游击队指挥部旧址纪念馆。

▲深圳博物馆金田路馆(历史民俗)。

▲深圳博物馆同心路馆(古代艺术)。

出土文物拓宽深港的历史视野

1980年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城市建设也随之而来,开山炮声震耳欲聋,推土机日夜轰鸣,埋藏在地下的文物古迹也呼之欲出。在小梅沙沙丘遗址上,考古队开始了深圳历史上第一次考古挖掘:距地表2.4米、厚0.4米灰色黄色沙土的文化层中,出土了一件彩陶圈足盘,这件完整的彩陶器是广东首次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彩陶的精品。

之后的3个月里,考古队调查了蛇口、南头、罗湖、福田、横岗、坪山公社、沙头角、盐田、葵涌、大鹏公社范围内的基建工地,挖掘了300多件从新石器时代到清代的出土文物。人们惊奇地发现,原来年轻的深圳也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故事。要知道,深港同源,历史上曾同属宝安县,深圳出土的文物不仅证明了深圳的历史存在,也证明了香港的历史存在。而深圳博物馆对这些出土文物的研究,不仅大大拓宽了深港的历史视野,还刷新了对环珠江口历史的研究。

1981年8月11日,深圳市文化局在请求市委宣传部批准成立深圳市博物馆的报告中写道:“为做好文物的发掘和保管工作,特别是重要文物的安全,需要设立一个专门的机构来管理这项工作。随着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对外文化交往更为频繁,充分利用深圳这一特殊地区,设立文物管理机构,有目的地展示我市和全国各地一些出土文物,向华侨、港澳同胞和外国游客宣传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博物馆是一个很好的阵地,并且还可结合开展一些文物展销业务,为国家争取外汇收入。”

深圳博物馆土建工程1982年动工,1988年建成。当年,为了建设“20年不落后”的博物馆,为做好设计,团队先后赴上海、苏州、杭州、香港等地考察。最终,设计师周汇芬在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小展厅找到了灵感,于是有了如今眼前这座外部是园林式、内部是螺旋式的深圳博物馆。

现如今的深圳博物馆老馆有13组共32个可分可合的小展厅,乘胶囊电梯上到四楼,自上而下、层层错落,依次观展,观众的疲劳感极大缓解,不知不觉即逛完四层展览。

如今,小梅沙遗址挖掘的彩陶圈足盘就摆在新馆(历史民俗馆)“古代深圳”展厅最显眼的位置。其他的文物也分别展出于深圳博物馆老馆(古代艺术馆)和新馆,或是收藏于库房中。即使在今天,这些出土文物依然在加强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联系、增强文化认同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1981年深博成立时只有300多件藏品,如今已超过4万件。短短40余年,成绩斐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家文物局号召全国文博单位支援深博。1995年到1996年,深博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虢国博物馆等地获得价拨文物142件,这批文物以铜器、陶器为主,填补了深博商周时期青铜器类藏品的空白。1996年,深博又获得从陕西省考古所调拨的119件文物。1992年至2009年,深博又获得商承祚家族捐赠的商周青铜器、甲骨残片、明清书画、纸墨、近现代名家信札、明清及民国名人印章等500多件文物。

40余年来,深博通过考古发掘、国家调拨、馆际交流、缉私文物和征集捐赠等途径,获得馆藏文物超4万件,使深博的馆藏水平和质量得到大幅跃升。

全面展示改革开放成果

无论老馆、新馆,博物馆冠名以“深圳”,都承载着展示改革开放伟大成果的使命与荣誉。

早在1984年,深博就开始筹备当时全国第一个全面反映改革开放史题材的综合类常设展览“今日深圳”,到1990年的“深圳经济特区十年成就展”,再到2008年的“深圳改革开放史”展览,先后接待了几任国家领导人和多位外国政要,成为深圳改革开放成果的全面展示之地。

2018年,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在省、市级单位的部署领导下,深圳博物馆参与建成深圳改革开放展览馆,推出“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展览全面展示了广东改革开放40年的峥嵘岁月和壮阔历程,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丰硕成果。广东40年的变化,可以说是一场风起云涌的时代变革。在展览现场,改革开放中各行各业的一次次变化在眼前呈现,令人心潮澎湃,记忆犹新。

展览馆里,有关深圳自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大历史,以照片、文字等方式铺陈排列。除了“上年纪”的老物件外,展馆还专门开辟了科技创新、智能制造板块,展出了广汽、华为、大疆、富士康、大族激光、美的、格力、珠海云洲智能等广东代表性企业的高科技产品。展览现场还用巨幅墙面(投影)、曲面屏等循环播放与广东改革发展有关的视频,从多维角度介绍广东如何敢为人先,走在全国前列。

如今,深圳改革开放展览馆已成为社会各界开展党建活动、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也是对外宣传介绍改革开放的历史和经验的重要窗口。正如展览尾厅墙壁上的14个大字所言: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受访单位供图)

编辑 林雅婷

(作者:晶报记者 谢晨星)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