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深圳 | 深圳市档案馆:从改革“存史者”到记忆“播种人”

晶报记者 徐黛茜
08-26 09:33

晶报

阳光媒体 非常新闻

摘要

站在45周年的历史节点回望,深圳档案馆的角色已从被动的“存史者”转变为主动的“文化播种人”。

在深圳市档案馆的展厅内,“1978年关于宝安县改为深圳市建制的报告”“1980年8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批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的决议”“1984年国务院《关于改革深圳市银行体制问题的批复》”等文件档案被摆放在展示架中,字迹清晰可辨。文件、图片、实物、视频等档案资料近1400件一起出现在《先行之路——深圳经济特区档案文献展》时,无数观众在一份份改变了深圳这座城市命运的文件前驻足良久。档案馆用档案文献串联起别样“特区记忆”,让市民一览波澜壮阔的“深圳篇章”。


▲深圳市档案馆的展厅。

“档案是沉默的历史见证者”

在展馆漫步,就像行走在一条时空长廊中:1979年“经济特区”一词首次见诸媒体、1980年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1981年确定深圳经济特区范围、1982年袁庚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这些带着历史温度的故事,共同拼贴出深圳经济特区45年的立体图景。从改革开放前的宝安县,到特区的由来、对外开放,再到深圳全方位全面发展。新时代建设,深圳再次屹立改革潮头,深圳经济特区发展的各个阶段和重要节点清晰直观地展现在眼前。

“档案是沉默的历史见证者,但档案馆展览的存在可以让这些文件活起来,让来参观的人记住这些来时的路。”档案馆工作人员介绍,平时会有许多单位以及学校来组织参观,日常也有许多个人参观者,许多人参观完都会在展馆内的留言区域写下自己与深圳的故事,用这些个人的记录留下一份档案,为未来写下标记注脚。

展厅里有一份保存完好、微微泛黄的边防证,工作人员向参观者讲解这张证件,“1980年以及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凡是进入深圳经济特区的人员,均须出示特区身份证或边防证。”证件属于来自陕西的凌晓,1980年17岁的他,中专毕业后从汉中坐火车南下,经过七八次辗转,在广州凭借边防证买到了开往深圳经济特区的火车票。现在,这张证件成为了深圳经济特区一个独特的历史印记。

故事串起的深圳“脚印”

《先行之路》展览中出现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故事。1981年,百事可乐和深圳罐头厂正式签约,合作建起了中美合作企业——深圳市饮乐汽水厂。百事可乐成为投资深圳的第一家世界500强企业;1983年7月15日,深圳市蛇口律师事务所挂牌成立,这是改革开放后全国首家挂牌称为“律师事务所”的律师执业机构,实现律师执业机构名称与国际接轨,标志着新中国律师业一个新纪元的开始;1985年12月29日,高160米、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的国贸大厦竣工,成为深圳经济特区上世纪八十年代标志性建筑;1987年,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成立,这是一家生产用户程控交换机(PBX)的香港公司的销售代理。从两间简易房里走出来的华为,如今已经成长为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全球最大的通讯设备供应商;1990年12月1日,深交所开始集中交易,深圳成为中国证券市场第一个“吃螃蟹者”,1991年4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给深交所补发“出生证”,1991年7月3日,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2005年,深圳市率先在国内建立起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制度,同时出台了《深圳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规定》。

一个个故事串起了深圳经济特区的脚印,也串起了许多人的回忆。档案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有人在参观展览时发现了照片里年轻的自己,“其中一张展现深圳当年基建工程兵的老照片中,一位长者发现就是当年的自己。”

档案馆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既保存着决定城市命运的宏大叙事,也收藏着无数普通人的生命印记。在《先行之路》展览的结尾部分,特别设计了观众留言,观众可通过手写留言,把自身经历的“小历史”与经济特区发展的“大历史”交融在一起,让每个人在展览中找到自身的特区记忆。

如果说《先行之路》展现的是特区建立后的腾飞史诗,那么其姊妹篇展览“兰台翰墨 鹏城印迹——改革开放前的深圳”则追溯了更深远的历史根系。展览分序厅和明清时期、民国时期、新中国三十年三个部分,还原深圳跨度长达六百年的历史,让观众透过档案感受时代变迁,体会档案记录历史、传承文明的重要作用。展览用282件珍贵档案证明:深圳并非一夜之城,其文化底蕴远比想象中深厚。

展览中设置有触摸式互动装置,观众可在视、听、触中更加直观认识了解改革开放前的深圳故事,并可选择深圳著名景点进行照片合成,带走属于自己的深圳记忆。

一张张照片,一段段历史

一张照片,是一个年代;一张照片,是一段历史。出口廊道的一组珍贵老照片,犹如一台时光机器,展现从1949年到改革开放前的珍贵历史片段,将观众视角延续到本次展览的姊妹篇《先行之路——深圳经济特区档案文献展》,引导观众深入领略深圳经济特区的大鹏展翅、辉煌蝶变。

“很少有人知道,早在67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就有土著居民繁衍生息在深圳这片土地上。此外,深圳有1700多年的郡县史、600多年的南头城和大鹏城史、300多年的客家人移民史。”工作人员在现场给参观者讲解,“改革开放前的深圳就有着开放包容的地域文化基因,为后来的特区建设埋下了伏笔。”

从“经济拓荒”到“文化繁荣”的转型轨迹,在档案中尤为清晰。早期档案多是经济体制改革、基建项目、外资引进的内容,而2000年后的馆藏则出现越来越多文化印记:2003年,深圳成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城市,2008年,深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UNESCO)授予“设计之都”称号……这些档案连缀起来,正好勾勒出城市发展的螺旋式上升的轨迹。

一份份档案文献,记录了“深圳奇迹”“深圳传奇”的前世今生。深圳速度、深圳质量、深圳创造、特区精神、特区担当、特区情怀,就这样亲切而厚重地展示在我们面前。站在45周年的历史节点回望,深圳档案馆的角色已从被动的“存史者”转变为主动的“文化播种人”。那些曾经记录时代注脚的档案,正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重新生根发芽,长成文化自信的森林。当观众在展厅里扫描二维码,聆听深圳建设往事时,档案的活态传承正在悄然发生。

(受访单位供图)

编辑 林雅婷

(作者:晶报记者 徐黛茜)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