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深二代 | 深圳市水域搜救志愿者协会会长曾智:从嬉水少年到海上安全守护者

深圳报业集团记者 林咪玲 实习生 吴雪玉/文 受访者供图
08-06 10:38

晶报

阳光媒体 非常新闻

摘要

从一个爱水的少年到水域搜救公益组织的带头人,曾智在深圳的碧海波涛间,把对海洋的挚爱悄然孕育成守护生命的责任。

炎炎夏日的深圳,天总是亮得特别早。当晨光刚漫过防波堤,曾智已全副武装地蹲在礁石上。黝黑的胳膊上,几道深浅不一的疤痕在阳光下格外醒目,宛如他与死神赛跑时留下的标记。

1986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的第六个年头,东部的沙头角仍保留着原始风貌。咸湿的海风裹挟着不变的日常气息,简易码头上,木渔船随着潮水摇曳。曾智就出生在这片海的怀抱里。谁能料到,这个总爱在海边撒欢的小男孩,日后会成为深圳海域的生命守护者。他的人生轨迹,从此与海的潮起潮落血脉相连。

童年记忆:大海是最亲密的朋友

曾智的童年记忆,浸润着大海的气息。沙头角的家离大、小梅沙很近,每当渔民出海归来,家里餐桌便飘起海味。“渔网一拉上来,海鱼、海螺挂得密密麻麻,在阳光下泛着银光,像一网兜住了整片大海的馈赠。”“那时候的海,像母亲一样温柔。”鲜美的海鲜、咸涩的盐粒、清凉的海水,交织成他记忆中最鲜活的底色。

▲曾智儿时在大梅沙玩耍。

游泳对他就像走路一样自然。“沙滩边、水塘、溪流,都是我们的游乐场。”他笑着说,“那时候觉得,大海是我最亲密的朋友。”

彼时的深圳,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曾智关于海的梦想也在这片沸腾的土地上悄然萌芽。

命运转折:从潜水爱好者到救援急先锋

2009年,年轻的深圳已高楼林立。刚从体校毕业的曾智在笋岗街道办工作,负责房屋租赁税征收。每当下班后,他必定跑去海边,跟着教练学习潜水。

2012年,随着滨海旅游发展,潜水运动开始风靡。凭借过人的水性,曾智在2016年顺利取得潜水资格证,并正式成为一名潜水教练。那时的深圳,专业潜水俱乐部数量不多。“能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活动,感觉挺酷的。”他这样形容当时的想法。

▲曾智进行潜水训练。

然而,一次意外彻底改写了他的人生轨迹。一名港籍男子来到大鹏溪涌一度假村附近海域自由潜猎,不幸发生意外。当地派出所听说曾智擅长潜水,紧急征召他协助打捞工作。“那是我第一次正式参与海域救援,现在回想起来,还觉得惊心动魄。”曾智回忆。

事发海域海面下15米深处,探照灯的光柱在浑浊的海水中很难穿透黑暗。“当我看到遇难者的那一刻,心脏仿佛停跳,那种感觉至今难忘。”更令人窒息的是,尸体已呈现巨人观(巨人观:人死之后,寄生在人体内的腐败细菌失去了人体免疫系统的控制而疯狂滋长繁殖起来,整个尸体肿胀膨大成巨人,难以辨认其生前容貌——编者注),曾智呆立数秒才回过神。他强忍不适,与同伴完成了这次打捞。

这次经历让曾智顿悟:潜水不仅是娱乐,更是拯救生命的技能。他深入查阅资料,了解到当时深圳在休闲潜水救援领域还存在诸多空白。2016年,全国具备水域公共安全救援资质的教练也十分稀少。

他辞去了原本安稳的工作,决心系统学习水下打捞、勘探和取证等专业技能。此后,他陆续前往北京、青岛、厦门等地参加专业集训。“集训的教室里挂满沉船、暗流示意图,老师的话更是振聋发聩:‘水下救援,就是从死神手里抢人!’”

学成归来后,他联合两位潜水爱好者,成为国内最早一批民间水域公共安全救援教练,并共同组建了深圳首支民间水域救援队。从此,曾智开启了深圳海域救援工作的新征程。

生死时速:救援一线的日与夜

有了第一次救援的经验后,曾智和队友逐渐在深圳水域救援圈有了点名气,从深圳到佛山、广州、潮州……有关部门多次邀请他们协助救援工作。自2016年起,他们每年接到的救援任务多达十几次。

2017年,在大鹏东西涌穿越路线中,一名驴友被困在崖壁与海浪之间。接到救援任务的曾智和队友迅速行动,驾驶快艇前往事发地。然而,海面波涛汹涌,浪头将船头掀得如同风中落叶般飘摇。“我的搭档伸手去捞被困者时,手臂被礁石划破,鲜血直流,但他大喊‘别管我,先救被困的人’。”最终,他们利用救生绳将被困者稳稳捆在担架上,小心翼翼地将其转移到船上,成功完成救援。

搜寻失踪孩子的行动往往最耗费心力。2022年,在大鹏某海域,一个小男孩不幸被海浪卷走。孩子的父亲难以接受可能失去孩子的现实,沿着海岸线,声嘶力竭地呼喊着儿子的名字,一心想要找回孩子。曾智和队员十分心疼这位父亲,放心不下他独自一人在海边,便陪着他展开了为期一周的搜寻行动。“救援人员带着装备仔细摸索礁石缝隙,沿岸的志愿者则在岸上大声呼喊。”遗憾的是,最终孩子还是没能找到,但这位父亲被曾智和队员的善良和坚持打动,后来主动加入协会,也成为一名救援志愿者。

他说,有些救援任务虽然明知“希望不大”,但是他还是愿意尽力而为。“不吃不喝能撑三天,但水里溺水缺氧几分钟就没了。”从事故发生到调度往往需要一定时间,到最后留给他们的可能只是“打捞任务”而非“救援任务”,“但对家属来说,这是最后的交代。”

为爱坚守:成立水域搜救公益组织

2018年,深圳应急管理部门改革,其目标是应对“全灾种”、搞“大应急”。这股改革之风,让曾智组建水域救援公益组织的想法看到了实现的可能。

然而,当他提出要筹备市级水域搜救协会的想法时,还是遭到很多质疑。有朋友说:“市级协会门槛太高,要有资金、会员,还要证明社会贡献,你们自己做太难了。”可是,曾智坚持迎难而上。“全国没太多参考,我就自己调研,凭经验写可行性报告。”

那些日子,他白天跑部门,晚上整理救援记录,多次救援任务的水温、水流、路线记得密密麻麻。

在深圳这片崇尚实干创新的土地上,他的坚持开出了花。2021年,在多方的支持下,“深圳市水域搜救志愿者协会”正式成立了。曾智回忆道,“看着那块牌子,心里觉得踏实,感觉我们做的事和这座城市的需要连在一起了。”

协会成立后变化显著。以前靠“感觉”潜水,现在要制订标准化的安全救援方案。“这两年引进水下机器人、水上声呐、救援飞翼等先进救援装备,效率提高了很多。可以说,我们协会的成长壮大与深圳应急救援的快速发展是分不开的。”

成立至今,协会累计开展救援任务上百起。潜水打捞、溺水救援,每次接到消息,任深圳市水域搜救志愿者协会会长的曾智和队员总是拎起装备就出发。

▲曾智在清点水域救援装备。

站在新的起点,曾智和他的团队目标清晰:让更多人懂得水域安全的知识。今年他计划带着志愿者走进课堂,专门讲解防溺水的知识。“我想告诉孩子们,大海很美,但你得懂它的脾气。”

“我们的愿望很朴素,也很坚定,就是让悲剧少一些,再少一些,让每个在海边游玩的人都能平安回家。”从一个爱水的少年到水域搜救公益组织的带头人,曾智在深圳的碧海波涛间,把对海洋的挚爱悄然孕育成守护生命的责任。

编辑 周晓飒

(作者:深圳报业集团记者 林咪玲 实习生 吴雪玉/文 受访者供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