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6日是深圳经济特区45岁生日,栉风沐雨45载,敢闯敢试的深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这是每一个深圳人共同创造的伟大成就,也是每一个深圳人与有荣焉的共同记忆。
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之际,《深圳特区报》通过公开征集等方式,找到了多位出生于1980年的“特区同龄人”,记录下他们与这座城“双向奔赴”的深圳故事,与深圳共同庆生,激励每一个深圳人与这座城市一道,携手开创更美好的明天。
中建科工智能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左志勇:造机器人的建筑人
2002年毕业后我就来到深圳,见证了建筑方式从传统手工砌砖变到机械操作又变到机器人操作,没想到学工业与民用建筑的我现在造机器人。
左志勇
我去过全国很多地方,节奏最快的还是深圳,深圳人就是有那种急劲、赶劲、冲劲,想得也快、干得也快、走得也快。
深圳的项目对于时间要求十分严谨。我在深圳做的第一个项目是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因为工期紧、施工面窄,我一加入,项目就开启加速模式,带履带吊进场、安装,之前没有过这种经历。正如我们公司前辈创造的“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都是大家奋斗出来的。
在新一轮产业转型升级中,我们接到一个任务,要建造一个所有设备无人化的智能工厂,把钢结构做成跟汽车一样的智能产线,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
当时全球没有这样的案例,我们从零开始谋划,全深圳挖掘传感、数字、电控及机器人等技术和资源,去中建钢构的每个厂研究,还去到德国、意大利等6个国家考察。之后项目进入封闭研发期,16个国家100多家供应商参与设计,随着更多优质资源尖端技术涌向深圳,我们的想法也慢慢变成可以落地的方案,在又花了半年时间做出一条模拟产线后,智能制造生产线方案终于在2016年正式通过。
2017年,我们开始招募软硬件领域的专业人才,自主开发软件及硬件,并在2018年打造出第一套系统——精益化管理系统,以及第一款机器人产品——切割单元,通过这个技术可以将钢材料切成所需的任何形态。
2021年,公司从惠州回到深圳坪山,就是奔着这里的产业园,希望借助这里的产业生态发展壮大。当时我们带着焊接机器人、切割机器人两个硬件和一个软件来的,几年过去产品从3款延伸到11款,把切割、焊接、激光除锈、喷漆等钢结构的四大领域都做成产品,并在质量管理、安全管理、设计管理、仓储管理等领域做出12套子系统,这也是深圳速度。
如今,我们的智能制造机器人销往新加坡、阿联酋、埃及等多个国家以及国内多个省市。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C塔及相邻地块项目就用上了我们研发的不同类型的焊接机器人,新皇岗口岸联检大楼项目也采用了8台焊接机器人和2台激光除锈机器人完成2000吨钢构件的焊接任务。
现在我是“创业者”,我们叫自己创业合伙人,每晚想着企业发展、技术突破、未来规划以及人才和企业如何为建筑工业化赋能加持,常常想到凌晨一两点才睡觉。因为来了深圳之后发现深圳好的企业、拼的企业太多了,现在我们旁边就是比亚迪和荣耀。我们要聚焦核心技术突破,把技术变成产品、产品变成产业,组合产业生态,形成互补产业群。
香港位元堂业务拓展总监周祥星:在梦想之城找到“稳稳的幸福”
1980年,我出生于北京,和深圳经济特区同龄。我的爸爸是香港人,妈妈是北京人,小时候就随父母到香港定居。2008年,我来到深圳工作,从罗湖到福田到南山到前海,一路看着深圳的变迁,我的人生轨迹嵌入深圳发展的轨迹中。
周祥星
第一次来到深圳,是我很小的时候和爸爸到深圳访友。从香港过关来到罗湖,当时我的感觉是,地上有点泥泞,人很多,建筑不高。印象更深刻的是,我们从罗湖到华侨城坐小巴士需要一个多小时,一路颠簸中,我都睡着了。当时觉得仿佛已经是穿过了深圳尽头到了另一个城市。现在,我的办公室在深圳CBD,从办公室向外望去,看到的是大厦林立、车水马龙,还有成片的绿地点缀其中,这幅生机勃勃的景象和多年前我的记忆形成鲜明的对比。而过去从罗湖到华侨城路程漫长的记忆,也被我从深圳龙华区住所到香港公司总部的高速通勤刷新——有时候我会乘坐早上7点左右的高铁前往香港公司,在开早会前还来得及吃个早餐,便捷而高效。
小时候的我并没想过,自己会和深圳有太多的牵绊,到深圳的经历只是生活中不起眼的小小浪花。我按部就班地在香港求学,并在2000年入读暨南大学华文学院预科,一路从读法学系本科,再到2004年以当年唯一港澳保送生身份拿到国家奖学金继续读研。香港和内地的双重教育经历,为我日后在内地的工作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内地的城市很多,在哪发展更适合自己?我在北上广深都呆过后,最终选择了扎根深圳。2008年,我来到深圳发展,经历过在外企、港企、民企打拼,最终深深地融入了深圳这座城。
对于深圳,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印象。在我看来,深圳是个充分彰显“Work hard,play hard(努力工作,尽情玩乐)”的城市。这里有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有着不同的口音、不同的教育背景以及不同的梦想,但却有相同的奋斗与进取之心。整个城市年轻蓬勃的朝气让来到这里的人也会像“打了鸡血”一样,去努力工作、丰富自己的人生积累。而下班后,可以跟三五知己一起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放松和充电,第二天再能量满满地出发。
我在世界五百强企业工作过,从事过IT、互联网AI、咨询服务等行业,但最终选择了大健康产业作为我实现人生价值的事业。
当前,大健康产业有极大的发展前景。位元堂是香港知名的健康连锁企业上市公司,一直致力于传播中医药文化,倡导大健康概念。近年来,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位元堂正通过跨境电商来进一步拓展市场。而深圳正是公司选择的发展跨境电商最佳实践地。
大健康产业集群是深圳"20+8"产业集群之一,是深圳重点发展的产业。同时,深圳是“跨境电商之都”,跨境电商产业生态非常好。通过深圳,可以把中医药这一中华传统文化瑰宝更好地传播到大湾区、全国乃至全世界。我和公司小伙伴们正在向着这个目标努力着,也收获着。
每一天,我们都干劲满满。我相信,我,以及千千万万和我一样的奋斗者,都可以在深圳有更丰盈的人生体验和更厚重的成长。希望未来我们都能在这座梦想之城找到属于自己那份稳稳的幸福。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副教授、智听科技创始人陈霏:科研成果在这里实现产业转化
从大学教授到创办企业,我因参加中国深圳创新创业大赛与深圳结缘,得以把一直以来积累的科研成果落地转化。依托深圳丰富的创新资源与产业资源,我率先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助听器,希望未来能够帮助更多人,让“深圳制造”走向世界。
陈霏
我在清华大学读博期间的研究方向就是助听器芯片设计。那时,中国助听器市场长期被瑞士“峰力”、丹麦“奥迪康”和德国“西嘉”等外国品牌垄断,这些外国产品不仅价格昂贵,并且也没有按照中国的语言特点和环境背景噪音做适配。我希望研发出真正适合中国人的助听器。
传统的助听器只能线下验配,消费者需要来回跑多次根据自身情况反复调优。我就想到加入人工智能算法来自动调节参数,通过手机端把用户数据上传到云端,依托于大数据直接生成参数调节方案,这样用户在家里就可以实现验配了。
从芯片设计到软件算法,我带领团队在实验室里反复测试,最终验证了自己的设想,也做出了融合应用智能化和互联互通技术的实验室样机。
但是,由于找不到合适的产业化机会,这个新兴的科研成果被暂时搁置了。我就在天津大学微电子学院当副教授,从事集成电路设计的教学工作。
2017年,我作为集成电路专家被深创赛龙岗区预选赛的主办方邀请到深圳参加活动,当参赛项目的评委。当时在点评参赛选手时,我举了自己研发助听器的案例,结果主办方眼前一亮,说我的想法很好也符合深创赛的精神,应该参赛试一试。
于是,我带着两名学生以团队名义参加了第九届深创赛,一举夺得龙岗区预选赛暨首届“启迪杯”创新创业大赛中团队组一等奖、深创赛生命健康行业决赛二等奖的成绩。因为这份殊荣,我拿到了深圳创投机构力合科创投出的800万元天使投资,搁置了好几年的实验室样机也终于迎来了落地转化的机会。
走向市场化打磨出成熟的产品,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助听器本身体积小,所搭载的芯片和电池都很小,我们开发出低功耗、低延时的语音处理算法。设计好软硬件之后,还要根据市场的真实反馈反复改进。老年人一天内佩戴助听器的时间很长,续航能力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我们进行了多次技术升级迭代,续航能力从最初的8小时提升至16个小时,完全能够满足日内的使用需求。
能够在深圳实现产业转化我感到非常幸运。这里工业基础扎实,特别是电子信息产业已经形成强大的竞争实力。得益于强大供应链的赋能,我们才能做出具备性价比优势的助听器,用上自主研发“中国芯”,让“深圳制造”成功打破海外品牌垄断。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教授赵俊华:为电力行业插上人工智能的翅膀
2015年,我已经在澳大利亚电力行业从业11年,有一天,看到国内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有关政策,感觉和我的研究领域很契合,回国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广东是全国电力改革的先行者,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办学模式和国外高校更接近、对我来说更容易适应,所以那一年我就回国来到深圳,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赵俊华
过去十年是深圳高等教育大跨步发展的十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发展也可谓一日千里,不论是招生规模还是学科建设都远超我加入时的预期,现在我们学校已经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上万名学子。
我的学术研究也与学校一起快速发展,同样超出我的预期。回国后我的研究方向依然聚焦于电力系统的运行规划以及电力市场、能源经济、人工智能等方面,但相较澳大利亚,深圳在这一领域科研的投入和支持力度更大,产业环境也很好,在创新上比较活跃,与企业合作的机会很多。
这十年也正是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的十年,我参与并见证广东与深圳电力市场改革的一系列突破,这也为国内其他地区电力市场改革提供了不少可行路径和参考经验。
在电网电力系统当中,人工智能有各种不同的用途,现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已经建立起一个结合人工智能和电力的研究团队。我们与南方电网合作的国内首个多智能体协作的省级电网AI调度员“明月”今年已经正式上线,实现了人工智能与电网调度业务的深度融合,促进电网调度由“经验驱动型”向“智能决策型”加速转变。与深圳供电局等单位合作的“双碳大脑”实现深圳市全市、各区、重点行业等多主体、多维度的碳排放的数据汇聚、计算、监测与分析展示,为政府摸清碳排家底、制定科学合理的“双碳”政策提供支撑。此外,我们合作开展了市域协同车网互动应用,优化能源资源配置。去年,我们参与的全球首只结合“碳卫星”“碳无人机”等技术认证的绿色债券于港交所成功发行。
在此过程中,我感受到深圳是一个在创新领域高度市场化的城市,深圳企业也特别有开拓意识,在科研方面眼光超前、投入很大,创新的意识更强、步子迈得更大。
因为我的研究和工业界联系很紧密,在接触一些企业家的过程中,大家都有类似的感受,就是深圳的政府工作人员一般没事不会打扰,来找也通常是主动提供一些帮助。企业家对深圳营商环境的感受其实与我对科研环境的感受很相似,感觉深圳对高校在给予很大支持的同时干预相对较少,我们学校的文化、管理还是保留了香港高校的特色以及国际上比较风行的做法,这对于像我这样有海外工作背景的老师而言是更容易适应和融入的,而且这种相对比较自由的学术环境也更容易出科研成果。
深圳市君兰贸易有限公司创始人章燕兰:以科技为笔文化为墨成功创业
8月19日,是我45岁的生日,一封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的硕士录取通知书,成了我给深圳最深情的回信。19年前从福建奔赴深圳这片热土,从电子元器件领域的探索,到深耕智慧校园文创的转型,我始终以科技为笔、文化为墨,让静态的校园记忆长出数字羽翼——正如深圳,早已把创新刻进基因。
章燕兰
2006年扎根深圳,是因这片特区的包容:友好的准入门槛与税收减免,让企业顺利在此扎根。从VCD、DVD到通信、新能源,我们踩着时代浪潮,完成了一次又一次蜕变。2012年到2017年,我在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连续进修了工商管理、金融学、心理学等多个专业后,瞥见文化产业的曙光,从服务企业到聚焦高校文创,转型的念头在各类课程的滋养中愈发清晰。
带着高校文创的想法,2017年我去全球文创的前沿日本调研,一下被点亮了灵感:食物、生活用品、药品等各类物品无所不包的售卖机,不正是破解高校文创规模化难题的钥匙?回到深圳,我们联动本地软硬件及工业设计公司,仅用3个月就完成从样机到交付的全流程,更嵌入先进的先购后付技术与金融授信,项目落地成本远低于其他城市。这份高效,源于深圳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之力,源于政府“无事不扰”的营商环境。
如今,售卖机成了高校文创的“基建”,既填补了学校地理面积大、门店无法全覆盖的服务空白,又适配碎片化的消费需求,文创产品售卖的规模和效率都得以提高。售卖机带来的数据也让我们可以通过大数据推导哪些产品更受欢迎,在大数据指引下我们爆款频出,融入各校特色的小熊已然成为高校界的“拉布布”。
从创业者到研究生,身份的转变里,是与深圳共成长的热忱。这些年来,我强烈地感受到深圳是一个充满机会、开放包容并极具效率的城市,我也把这样的城市内涵融入自己的企业文化中。未来,我们仍将以科技为骨、文化为魂,让更多校园故事乘着数字的风,飞向更远的天地。
龙华志愿者联合会秘书长伍习湖:从志愿者骨干成长为活动组织者
我出生于1980年12月5日。我的家乡是湖南隆回小沙江镇,藏在雪峰山深处的金银花之乡。2000年我来到深圳工作,2012年注册成为深圳志愿者,2016年获评为深圳五星级义工,累计服务3600多小时。13年来,这座城市以特有的创新精神倒逼我持续前进,我从志愿者骨干逐渐成长为志愿活动的组织者。
伍习湖
深圳是座充满温度与情怀的城市。我清楚地记得2010年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时,政府向市民发放了100元话费。这看似微小的举动,让我深深地体会到深圳关爱市民、回馈社会的城市精神,我也希望为这座城市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2011年深圳大运会前夕,当时我所在的公司发放了招募志愿者的报名表,我怀着满腔热情现场递交了申请,最终遗憾地未能入选。但这次经历并未让我放弃,成为志愿者的种子在心中悄然种下。2012年,当大水坑社区成立龙华区首个党群服务中心时,我在社工的帮助下正式注册成为志愿者,终于穿上了心中向往已久的“红马甲”。
自加入志愿者队伍以来,我长期在社区参与志愿服务,从最初的协助社工开展活动,逐步成长为志愿者骨干,并拓展至U站志愿服务工作。2012年底至2015年6月,负责章阁城市U站(现观湖城市U站)的日常运营,包括志愿者排班、特色活动组织等。
2018年迎战台风“山竹”时,作为福城街道志愿者骨干,我们线上发布安置点招募信息后,志愿者名额瞬间报满,报名消息如潮水般持续刷屏。那一夜,近百名志愿者彻夜坚守在多个安置点,登记安置、维持秩序、分发物资、清扫环境,每个环节都井然有序。
台风过境后,志愿者们又立即投入灾后清理,锯断枝、扫落叶、通沟渠;沿街商铺店主纷纷拿出工具,社区居民自发加入清扫队伍。在众人齐心协力下,被台风破坏的社区迅速恢复如初。这种守望相助、全民互助的温暖,这种发自内心的奉献热忱,至今想起依然让我心潮澎湃。
深圳这种浓厚的公益氛围深刻地影响了我的成长轨迹。志愿服务的多元动力源自城市精神与个人价值的交融。在这里,志愿服务实现了从大型赛会到社区治理的全域渗透,让我重新定义了人生价值——它不仅体现在职业成就上,更在于对社会需求的积极回应。
这座城市以特有的务实精神重塑了公益生态,专业化的服务标准倒逼我持续提高,考取社工证等资质的过程,反哺了我的职业发展;从普通志愿者到区志愿者联合会秘书长的角色转变,让我确立了“服务志愿者的志愿者”这一定位。这种奉献与成长的双向滋养,已成为我生命中最珍贵的财富。
2020年4月,凭借丰富的志愿服务经验,我加入龙华团区委担任区志愿者联合会秘书长,实现从一线志愿者到志愿服务组织者的角色转变。任职期间,我全面统筹全区志愿服务工作,通过构建组织体系、完善制度规范、强化阵地建设、实施志愿者分级培训、打造品牌项目、深化礼遇机制等举措,有效提升志愿服务专业化水平。
如今,深圳是座名副其实的志愿者之城,志愿者人数已超400万,市民参与度达22%。志愿服务从群众生活的最初和最后“一公里”出发,向城市治理的“神经末梢”发力,朝着更专业、更精细、更规范的方向不断迈进。
作为亲历者,我感受到志愿服务工作经历了三重转变:组织形态从活动型松散组织转变为制度型社会治理力量;技术实现了从纸质登记、电子证照到智慧生态的数字化转型;社会价值从补充性服务升级为城市文明核心指标。我为能参与并推动这座城市志愿服务的发展而感到骄傲。
更多深圳人给特区的生日留言
魏女士:
2000年,偶然的契机让我踏上了来深圳的路,攥着站票挤在火车上,总算踩上了深圳的土地。在深圳先是遇到了相伴一生的人,后来又遇见了我的毛孩子,甚至为了它转行,一头扎进宠物领域。这一路结婚、生子、创业,如今在深圳安了家,心里对这座城市的眷恋也越发深厚。
Anven:
大学毕业后回老家,一年后因厌倦老家按部就班的工作生活,期望改变,本想去广州发展,却被借调深圳。原以为只是过客,怎料机缘巧合,就此安家落户。二十载春秋,从体制内到外企再到国内上市企业,每一步都算数。在这里,英雄不问出处,奋斗自有归途。我与这座城的双向奔赴,是逐梦者与包容之城的相互成就。
yuki_geng:
出生在北方的我,南方的椰林、海浪,只存在于我的想象中。可骨子里流淌的却正是——“敢想、敢闯、敢突破”,于是我只身来到南方。当我再次回忆起来到深圳的这18年,无数的酸甜苦辣一起涌上心头。我无悔选择了深圳,更庆幸和深圳同龄,深圳见证了我从少女成长为成熟女性,而我更见证了深圳从少年成长为伟岸的男人!我愿以我赤诚炙热,陪伴深圳继续前行!
符女士:
我虽然不是特区同龄人,但我的孩子于2008年8月26日出生,很荣幸她与深圳经济特区同一天生日。我和孩子爸爸于2001年来深寻梦。那一年,他加入了华为,星光不问赶路人,二十余载无怨无悔,他与伙伴们以奋斗者的姿态,见证华为的成长和壮大。正是无数个这样普普通通的奋斗者,用“没有退路就是胜利之路”的拼劲和韧劲,生动诠释了“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用辛勤和智慧成就了深圳这座奇迹之城、创新之城和未来之城。
编辑 欧阳晨煜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李璐 三审 甘霖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45载圳青春!用镜头捕捉深圳的活力与温度——不管是现代化天际线、山海连城的自然生态,还是深圳人的奋斗瞬间、科技园区的创新活力,都能拍成大片参赛~ 报业 er 集合拍大片啦!深圳报业集团“光影跃动・全员视界”视频大赛第一季火热启动,不管是镜头小白还是拍摄达人,快来鹏友圈秀出你的创作力吧~ 【话题标签】#45载圳青春# 【参与时间】即日起至8月25日 【参与形式】个人赛/团队赛 【提交方式】在读特客户端“鹏友圈”带话题发布相关视频 【提交提示】在“鹏友圈”发布视频后,请保留高清原片,如若获奖还需收集进行后续展播。届时可将视频作品原片发送到指定邮箱:dutenews@163.com 请务必在鹏友圈文案/邮件标题中注明:【45载圳青春】或【报家生活秀】-[个人/团队]-[短视频/长视频]-[作品名称]-[作者/团队负责人姓名+部门] 【结果公布】8月26日颁奖礼揭晓,优秀作品还会在读特和新媒体大厦屏幕展播哦~ 别犹豫啦,拿起手机/相机开拍,让你的镜头故事被更多人看见!
报家生活秀——记录身边的温馨日常!家里娃的萌趣瞬间、爸妈的生活智慧、毛孩子的搞笑名场面,随手一拍都是暖心好素材,个人赛等你来秀~ 报业 er 集合拍大片啦!深圳报业集团“光影跃动・全员视界”视频大赛第一季火热启动,不管是镜头小白还是拍摄达人,快来鹏友圈秀出你的创作力吧~ 【话题标签】#报家生活秀# 【参与时间】即日起至8月25日 【参与形式】个人赛 【提交方式】在读特客户端“鹏友圈”带话题发布相关视频 【提交提示】在“鹏友圈”发布视频后,请保留高清原片,如若获奖还需收集进行后续展播。届时可将视频作品原片发送到指定邮箱:dutenews@163.com 请务必在鹏友圈文案/邮件标题中注明:【45载圳青春】或【报家生活秀】-[个人/团队]-[短视频/长视频]-[作品名称]-[作者/团队负责人姓名+部门] 【结果公布】8月26日颁奖礼揭晓,优秀作品还会在读特和新媒体大厦屏幕展播哦~ 别犹豫啦,拿起手机/相机开拍,让你的镜头故事被更多人看见!
02:09
个人-短视频-回顾罗湖来时路,如何从穷小子逆袭成高富帅😎#45载圳青春#
00:31
54.#报家生活秀#欢迎收听深圳人的一天!
#深圳有“咖”味#开奖啦!咖啡展兑换门票流程看这里~ 本期活动获奖名单:192***478、陈一丹、夏日晴空、常相思、漫漫、爱摄影爱生活、我是一颗糖、Cecilia、橘子不是唯一水果 恭喜以上用户获得【咖啡展门票*2张】奖励,门票兑换二维码将以短信形式发放,请注意查收~ 兑换流程(参考下图):进入小程序——我要购票——咖啡展早鸟票——点击报名——点选单日票(88元)添加购票人——填写优惠码——0元购买 温馨提示:请于8月21日前完成兑换,逾期不予补发。
- 友情链接: 深圳新闻网
- 粤ICP备10228864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917号
- Copyright @1997-2023 深圳特区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