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鸣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四十五周年,我有许多话要说:首先感谢它让我的生活幸福满满;其次让我认识了《宝安日报》,让我在文学写作上有了一些成绩。
十几年前,来深圳打工是我们鄂西北山区里的潮流。那个时候深圳改革开放已经二十几年,城市发展正突飞猛进,工厂、企业多,就业机会岗位也多,吸引着全国各地的人。
我家在农村,父母种地收入不多。家里兄弟姊妹五个都长大成人时,我在老家镇上开了家钟表家电维修门店,做了几年个体户,收入仍然不多。那时候我的弟弟妹妹们已经到宝安西乡电子厂打工,工资很是可观。两相对比,我决定也到深圳找份工作。
我一来深圳,就和弟弟妹妹们一起租住在西乡凤凰岗村,并天天出门找工作,熟悉深圳的环境。记得有一天,我看到在榕树旁的报刊亭台上放了许多报纸杂志。我一向喜欢读书报和写作,于是买了几份。说来真有缘分,当时映入眼帘的就是《宝安日报》,我翻了翻,立马喜欢上了它亲切而崭新的版面设计,内容上既有本地新闻,也有副刊刊登的打工人自己的故事,还有工厂、企业的招聘广告。后来我发现,报社离我住的地方不远,瞬间有了亲切感,一订报就是好些年,这些沉甸甸的报纸一直伴随我的打工岁月。
那天我买了《宝安日报》带回出租屋里,仔细阅读,一方面学习别人的写作,另一方面看看能否在报刊上投稿发表原创作品,或者通过报刊广告找份工作。我试着向《宝安日报》投些稿子,而为了能够找到做钟表或机电方面工作的企业,我也天天看招聘信息。
有一天,我在报纸上看到公明马山头利来钟表厂大量招收工人,我当天就乘坐公交车来到工厂,录用后就开始工作。但这家钟表厂是来料流水线组装钟表,与我的维修钟表有些不对口,不久后,我辞工了,又在马山头找工作。巧的是,刚出工业区门不到两百米,就看到工业区门口的招工桌。招工老板很实在,说要招会修电路的工人,我马上介绍自己修电器钟表的经验,老板便把我招进了深圳德斯瑞科技公司。从此,我就在马山头租房住下。后来,我随德斯瑞厂从马山头搬到合水口第二工业区,又搬到现在的公明供销社工业区里,算下来,我已经在这家厂打工十几年,直到今天。
我们厂刚开始只做打边机和筛选机,这两种机器电路组装简单,我一干就是多年,越做越快,在组装机械完成后,我还为厂里做机修并打磨焊接等方面的工作。老板见我工作勤快,便涨了工资,这让我越干越有劲头。这几年,由于两种机械的市场饱和,企业要发展必须创新,于是厂里增加做橡胶烤箱、分选机、清洗机、水循环过滤机等,我也要开始做这几种机型的电路板和配电组装,在做工的同时也要创新技术,用心处理每一台机械。由于工作成果出色,最近老板又给我加了工资。在深圳就是这样,愿意付出就会得到相应的回报。
工作之余,我还不断地写文学作品,向《宝安日报》及全国报刊投稿,目前已发表一百多篇,我的文学梦也在深圳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