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精品更高产 文化菜单更多元 文化空间更优质 深圳涵养生机勃勃“文化绿洲”

深圳特区报记者 张锐
08-21 07:52
摘要

回应着人民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

日前,深圳科学技术馆天象厅(球幕影院)对外开放,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附属学校的师生们成为了这里的首批“体验官”。“真的好看,球幕影院让我有一种躺在星空下仰望宇宙的感觉。”25分钟的开幕大片《榛果星球》广受好评,学生们被有趣的科普内容、前沿的科普形式所吸引,惊呼连连。

这是深圳市民生活中“文化热”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深圳以引领时代的文艺精品创作、多元多彩的公共文化供给、星罗棋布的高品质城市文化空间,回应着人民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

各艺术门类蓬勃发展,文艺“攀峰”呼应人民文化期待

深圳,正大步行走在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快车道上。这一路上,文艺赋予了城市独特的形象魅力和文化意义。

近年来,以深圳原创舞剧《咏春》为代表的深圳佳作不断涌现。作为新时代深圳文艺的“攀峰”之作,《咏春》自2022年首演至今,已在全球51座城市、62家剧院完成265场演出,票房与口碑持续攀升,向全国人民展现了深圳文艺队伍的实力与风采,也凭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呼应了人民对文化艺术的新期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值得期待的是,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之际,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携手深圳共创的精品短剧《奇迹》即将与观众见面,以15个精彩故事展现深圳城市精神和独特气质,以艺术形式呈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

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多部文艺精品获国际国内大奖。如电视剧《从这里开始》被中宣部列入“礼赞新时代、奋进新征程”优秀电视剧展播活动,舞蹈《肖像》《等》《烈火中永生》获中国舞蹈最高奖“荷花奖”,魔术《秘境》获中国杂技最高奖金菊奖,短篇小说《月光下》获第八届鲁迅文学奖,科幻小说《中国轨道号》获第十一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此外,大型交响套曲《我的祖国》《英雄颂》,原创歌剧《先行者》等也获得良好的社会反响。

这是深圳在艺术生产中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立场,和沿循地方文脉,对艺术精神进行的现代阐释与重构,让“深圳出品”形成了突出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独特标签。

究其本源,是新时代为文艺繁荣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而深圳勇立潮头的火热实践,也为生活工作于此的文艺工作者提供了海量且鲜活的时代选题。

不仅如此,深圳每年都要举办全市文艺精品创作座谈会,加强对全市重点文艺创作及活动的统筹和指导,为建立和完善促进文艺精品生产的全链条机制提供支持。同时,深化文艺院团改革,实施“文艺名家”计划,通过“项目制”运营引进顶尖人才,为文艺精品的创作引入“活水”。有此坚实基础,身处时代聚光灯下的深圳涵养出生机勃勃的“文化绿洲”。

加强高品质文化供给,让市民共享优质文化资源

当前,深圳正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加快建设普惠性、高质量、可持续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更加亮眼的“城市文化菜单”,更为多元的公共文化供给,为市民带来沉甸甸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和满足感。

7月31日,一则重磅消息引发了国内古典乐爱好者的热议。全球顶级古典音乐节“韦尔比耶音乐节”宣布将首次走出阿尔卑斯山,计划于2026年1月在深举办。正是深圳独特的文化创新基因与对艺术卓越的追求,促成了这一跨越东西方的文化共鸣。

此外,“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文博会艺术季”和“创意十二月”等一个个独具艺术魅力的国家级、国际化文艺品牌活动在深圳举行,着力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演绎深圳精彩,激发全民创新创造活力。

面对当下人民群众不断攀升的文化需求,深圳不断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市民文化需求为导向,以文化惠民传递“深圳温度”,为市民搭建成长进步的阶梯,塑造起与深圳经济地位相匹配的文化优势和文化形象。

打开“深艺通”小程序,深圳在全国首创的“艺术拼团”模式直达市民艺术需求:当市民想尝试一门艺术课程时,只要打开小程序,注册并填好相应的课程需求,便可以发起“拼团”,人满成团后,系统便匹配相应的教师以及场地资源,助力课程落地。

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内容,深圳全民艺术普及以人民群众基本文化艺术需求为导向,以各级文化馆(站)为主阵地,通过每年举办公益性文化艺术讲座、展演、展览、展示和培训活动,各类公益性群众文艺活动达到数万场,惠及数百万人次。

今年6月,“2025深圳全民艺术季”全新启动,活动以“聚沙成塔、串珠成链、相互赋能”为理念,涵盖所有艺术门类,通过195项多彩文艺活动,构建起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有效机制,让深圳这个“工科男”更有“文艺范儿”。

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多元文化空间信步可达

城市既是优质资源要素的主要集聚地,也是文化发展的主要载体。对一座城市来说,文化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是巨大的。深圳深谙此理,在全国率先提出“文化立市”“文化强市”战略,在文化创新发展上孜孜以求。

近年来,深圳不断优化公共文化空间、文化设施建设,这不仅是文化资源在物理空间的升级,更是将地方文化发展融入国家文化战略,展现着深圳打造“全球区域文化中心城市”的决心,诠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文化担当。

今年7月初,文化新地标深圳美术馆(新馆)在开馆500余天后,迎来了第200万名观众。在光明科学城,深圳科学技术馆也于5月1日正式“启航”。

当一批批公共文化地标呈现于世人面前,大鹏所城、南头古城、大芬油画村等深圳特色文化街区也在近年间升级改造,绘就了丰富多彩的城市文化群落;新型特色文化空间层出不穷,“悠·图书馆”“智慧书房”“南山书房”“城市书房”等集高品质服务、高科技手段于一体的文化社交中心凭借高颜值、优质服务频频“出圈”。

躬耕数载,深圳已基本实现“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十分钟文化圈”初具规模。借助星罗棋布的文化设施,深圳常年开展文化艺术下基层、进校园、进厂区活动和艺术关爱活动,全市每年举办公益文化艺术活动上万场次,受惠市民超过千万人次,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普惠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

数说深圳文化事业

深圳原创舞剧《咏春》自2022年首演至今,已在全球51座城市、62家剧院完成265场演出,票房与口碑持续攀升。

深圳全民艺术普及以各级文化馆(站)为主阵地,每年各类公益性群众文艺活动达到数万场,惠及数百万人次。

深圳常年开展文化艺术下基层、进校园、进厂区活动和艺术关爱活动,全市每年举办公益文化艺术活动上万场次,受惠市民超千万人次。

编辑 李斌 审读 王雯 二审 李璐 三审 甘霖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张锐)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