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红柿记|人文天地·南海潮

张希良
08-20 08:42
收录于专题:特区报·副刊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夏日炎炎,院子里的西红柿开始抢尽风头。青的,红的,半青半红带着黄的,挂满枝头,沉甸甸地压弯了藤蔓,只能搭建架子支撑。就连窗台下的水泥地面,也被妻子用泡沫箱种上了西红柿。不过,这是那种果实小的,也叫“柿子枣”,像盆景一样。每天早晨,我都欣赏一番,看它们带着露珠,在朝阳下闪着晶莹的光。

妻子酷爱西红柿,每年她都种下两畦,品种各异,院子里的西红柿一直延续到秋天。去年有一株栽在花盆里的西红柿,眼看到霜降季节,却还枝繁叶茂,硕果累累。于是我俩就商量着抬到客厅里,让它躲过寒潮的袭击。客厅里的西红柿,虽然也会零星地开花结小果,但不再那么茂盛。原来那些果子却也没再掉落,竟然一直挂果到今年春天,成为客厅里的一抹亮色。

我查阅资料才知道,如今餐桌上的西红柿,最初就是一种盆景。很久以前,它被人发现于南美洲秘鲁的森林中。当时的南美人,看它那红彤彤的果子好看,于是就移栽到家里当观赏植物。等到大航海时代,西红柿通过商船传到全世界。

大约在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年),西红柿被带入我国,仅仅是观赏,直到清朝才成为食材。明朝人王象晋在他1621年编著的《群芳谱》中记载:蕃柿一名六月柿。茎似蒿,高四五尺,叶似艾,花似榴,一枝结五实,或三、四实……草本也,来自西番,故名。由此可见,当时西红柿已传入中国,最初也主要作为观赏植物,没有人当蔬菜种植。这段记载,让我不禁遥想,明朝的文人雅士是否也像我一样,在庭院中欣赏着它的美丽姿态?

在我的记忆中,“西红柿”是汉朝张骞出使西域,从西域带回来的种子,甚至在我的文章中也这样写过。没想到年过半百,才终于弄明白西红柿的真实身份。原来我们餐桌上这个再普通不过的蔬菜,竟有着如此曲折的身世。它从南美洲的森林深处,漂洋过海来到欧洲,又辗转来到中国,从被人畏惧的“毒果”,到成为餐桌上的美味,这中间经历了多少误解与探索啊。

如今,每当我看到院子里的西红柿,总会想起这段传奇历史。它们不仅仅是美味蔬果,更承载着人类探索未知的勇气与智慧。

夏日的阳光,洒在院子里茁壮成长的西红柿架上,那些晶莹的果实仿佛在诉说着它们的故事。而我在小院里,通过这些西红柿,与历史进行着跨越时空的对话。或许,这就是生活的奇妙之处——在最普通的事物中,往往隐藏着最不平凡的故事。

编辑 李斌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王雯 三审 甘霖

(作者:张希良)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