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力棒 | 从“广东第一镇”到“人机共生”新标杆

晶报记者 李海若/文 受访单位供图
08-19 11:26

晶报

阳光媒体 非常新闻

摘要

布吉街道这个曾经以“广东第一镇”闻名遐迩的街区,经历了从辉煌到迷茫再到重生的完整周期,如今正以“人机共生”的先锋姿态,书写着高密度城区智能转型的新答卷。

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的历史节点上,回望这座城市的成长轨迹,布吉街道无疑是最具戏剧性的篇章之一。这个曾经以“广东第一镇”闻名遐迩的街区,经历了从辉煌到迷茫再到重生的完整周期,如今正以“人机共生”的先锋姿态,书写着高密度城区智能转型的新答卷。

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摇篮到AI赋能的数字新城,从“钟摆人群”的睡城到“四有城区”的典范,布吉的变迁是深圳改革开放最生动的缩影,也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最富启示的样本之一。这片曾经孕育华为、大芬油画村等知名品牌的热土,如今正以人工智能场景创新为突破口,再次站在了城市转型的前沿。

▲布吉新面貌。

辉煌起点:“广东第一镇”的崛起与荣光

时间倒回到24年前。2001年12月20日,广东省统计局公布的全省农村经济200强镇名单中,深圳市龙岗区布吉镇荣登榜首,成为当之无愧的“广东第一镇”。耀眼的数据背后,是一个乡镇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抓住机遇、勇立潮头的传奇故事。

“那时候的布吉老街,从早到晚都是人山人海。”今年62岁的陈伯是布吉老街的老商户,他的五金店开了三十多年,“1984年老街开始大拆大建,1990年代新一佳超市进驻布吉中心广场,销售额一度是整个龙岗区最高的。那时候的布吉,就是整个龙岗的商业中心。”陈伯的店铺见证了布吉最辉煌的岁月,橱窗里泛黄的老照片记录着当年车水马龙的盛况。

布吉的崛起始于1979年那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布吉公社干部郑兆棠和港商签署了编号为“深纺针字001号”的来料加工协议书,办起了深圳第一家来料加工企业。这“第一桶金”开启了布吉工业化进程,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第一村”南岭村相继在此生长发展,成为布吉响当当的金字招牌。2004年,深圳举办首届文博会,大芬油画村成为首个分会场,千人油画创作活动被收入世界吉尼斯纪录,“世界油画·中国大芬”的名号从此享誉全球。

▲2004年11月17日,首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大芬油画村分会场开幕式。

成长的烦恼:高密度城区的治理困境

然而,随着深圳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布吉这个“先行者”也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2016年行政区划调整后,布吉街道面积仅剩11.64平方公里,却管理着50.3万人口,每平方公里逾4万人的人口密度,成为全区之首。这种“超级密度”带来了城市治理的一系列难题。

“早上七点的地铁3号线布吉站,你能看到什么叫‘人贴人’”。“在罗湖国贸上班的白领小敏每天都要经历这场“通勤战争”,“布吉是典型的‘睡城’,几十万人白天去关内上班,晚上回来睡觉,交通压力大得可怕。”这种“钟摆交通”和“钟摆人群”现象,是布吉的典型特征。

布吉面临的困境是多方面的:几乎没有成规模的增量空间,难以通过空间拓展全面提升;权属情况复杂,城市更新举步维艰;人口多、密度大、交通拥堵、公共设施严重不足、环境杂乱、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从人均建设用地,到人均学位、人均医院床位数、人均公共绿地等指标来看,布吉的人均资源和公共服务水平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治理突围:从“一分为三”到“龙岭模式”

面对发展困局,布吉开始了一系列治理突围的尝试。2006年,原布吉街道被分拆为布吉、坂田和南湾三个街道;2016年12月,布吉街道再次“一分为二”,设立布吉和吉华两个街道办事处。这种行政区划的精细调整,为后续治理奠定了基础。

“分拆后最明显的利好,是政府部门特别是街道办层面,在精细化管理方面,做得更好了。”时任布吉街道党工委书记胡庚祥回忆说,分拆后布吉街道的管理面积大约是原来的1/3,而管理人数是以前的2.25倍,居民明显感受到政府的管理日渐清晰化,办事效率也提高了。

更为关键的是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2015年起,布吉街道在龙岭社区探索“党建引领”推进社区治理,形成了“多点阵地建设”的共建共治共享社区治理“龙岭模式”。通过16个“示范阵地”将服务群众“最后一米”精准落地,这一模式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走出了一条符合超大型城市特点和规律的治理新路。

创新社会治理模式的效果是明显的,“龙岭模式”在龙岗全区推广的当年,龙岗区刑事治安警情同比下降27%,各社区化解矛盾纠纷3.7万宗,化解率98%。

智能转型:AI赋能下的“人机共生”新图景

站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的历史节点上,布吉街道正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未来。2025年,在龙岗区“ALL IN AI”战略引领下,布吉街道吹响了“ALL IN AI,AI IN 布吉”的战斗号角,全力推进人工智能与城市发展的深度融合。

6月19日,“场景智能 共赋新篇”布吉街道2025年人工智能(机器人)场景发布会举办,以“全领域场景发布+攻坚队授旗+意向签约”的组合拳,按下人工智能场景落地“加速键”。现场发布的《布吉街道支持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规划(2025-2027年)》明确提出,到2027年落地18个全域全时智能应用标杆项目,聚焦应急救援、城市管理、交通管理等领域的“急难愁盼”问题。

更令人期待的是“人机共生示范街区”的建设规划。据布吉街道人工智能(机器人)专班透露,未来将在核心区域引入安防巡逻机器人、智能物流配送系统、文旅互动AI终端等技术,构建“可感知、可交互、有温度”的“人-机-城”共生空间。届时,市民日常生活中将直观体验AI技术与城市空间的深度融合,感受智能时代的生活变革。

文化赋能:从“有意思”到“有品质”的城区升级

在推进技术革新的同时,布吉街道也没有忽视文化软实力的提升。2024年,布吉街道开启AI赋能数字大芬建设,成功举办首个“100+亚洲艺术季”布吉文体中心、大芬美术馆“双展场”,大芬油画村入选“首批粤港澳大湾区文艺交流合作共建单位”。这些举措让文化建设逐步实现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文创产业发展越来越“有意思”。

“‘有意思’正成为布吉一种新的理念和追求。”布吉街道党工委书记黄朝若表示,区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以有意思为内涵提升城区文化软实力,让市民在家门口乐享诗与远方”,为布吉的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2025年,布吉街道将秉承“先行”“示范”的城市精神内核,锚定“东进枢纽、智绘新城、龙岭花开、幸福布吉”工作目标,推动“五个聚力”。

“十年前提起布吉,人们想到的是拥堵和杂乱;现在说起布吉,AI应用示范区成了新名片。”在布吉居住了20多年的李伯感慨道,“从‘广东第一镇’到‘人机共生’示范区,布吉在恰当的节点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转型之路”。

未来展望:打造来深者追梦圆梦“第一站”

站在深圳经济特区45周年的历史节点上回望,布吉的变迁轨迹清晰可见: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广东第一镇”,到城市化进程中的治理困境,再到今天的“人机共生”智能新城,每一次转型都紧扣时代脉搏,每一次突围都彰显特区精神。展望未来,布吉街道党工委书记黄朝若充满信心:“我们将奋力打造来深者干事创业、追梦圆梦‘第一站’,为高质量打造‘有意思、有商机、有得住、有品质’的龙岗作出布吉的贡献。”

从华为、南岭村到大芬油画村,从“广东第一镇”到“人机共生”示范区,布吉的故事远未结束。在这片充满传奇的土地上,改革创新的基因仍在延续,先行示范的精神仍在传承。深圳经济特区45周年,布吉以自身的蜕变证明:只要有敢为人先的勇气、务实创新的智慧,任何城区都能在时代大潮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编辑 林雅婷

(作者:晶报记者 李海若/文 受访单位供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