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流量枢纽”到“留量标杆”!深圳竞逐“入境旅游第一站”

深圳特区报记者 沈勇
04-30 22:18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4月28日,蛇口邮轮母港汽笛长鸣,近2000名国际游客随“太平洋世界”号邮轮抵深,共同见证2025“Amazing Shenzhen”全球旅游计划启航。这一计划以“科技+文商旅体”四维创新矩阵,构建“五好体验链”与全球传播战略,深圳向世界级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目的地城市迈出重大一步。

政策科技和区位的“金三角”

华南门户,向海而开,深圳天然具有打造“入境旅游第一站”的优势。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深圳串联香港、澳门、广州形成“一程多站”黄金线路。2023年1月,港深之间人员来往恢复正常,7月“港车北上”政策落地,“港人北上”一下子将深圳推上“流量王者”的宝座。到去年,港人北上数量超8191万人次,同比增加五成多。

深圳机场年吞吐量突破6000万人次,国际航线网络覆盖45城。今年以来深圳机场口岸出入境人员超209.5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32.3%;深中通道、深港西部快轨加速“30分钟湾区生活圈”成型,国际游客“从深圳出发看中国”的枢纽价值凸显。

政策创新为深圳打造“入境旅游第一站”带来扎实红利。过境免签延长至240小时,叠加“即买即退”离境退税政策,形成“时间+消费”双重利好。4月底,深圳率先试点“一单一包”离境退税模式,旅客等候大大缩短。一季度深圳离境退税商品销售额达1.83亿元,同比增长3.76倍。

政策红利直接转化为市场吸引力:一季度深圳入境游客突破800万人次,同比增长17.3%,国际旅游收入增幅达30.6%。

深圳的科技标签成为独特旅游IP。美国网红“甲亢哥”在深直播试驾比亚迪两栖车、体验无人机外卖,视频海外播放量破亿;华强北日均吸引7000名外国游客“扫货”,运动相机、AI眼镜、智能耳机等“中国智造”产品成新宠。

科技与文旅深度融合:世界之窗引入全息魔幻秀,小梅沙海洋世界推出人形机器人互动,锦绣中华以AR技术复活宋代市井……“赛博深圳”的科技魅力,正从生产端延伸至消费端,构建“可触摸的未来旅行”。

精心构筑入境游“深圳引力”

当前中美关税战风波未定,入境旅游不仅是提高跨国服务贸易“含金量”的重要手段,同时不断提升的旅游品质也会带来主客共享的消费利好,可谓一举两得。近期,深圳在内的多个城市加大入境旅游宣推,用意深远。

时尚美丽的城市风光、无处不在的科技感、无法抗拒的美食、便利通畅的交通,让深圳“国际范”持续爆棚,成为国际“过境免签、组团免签旅行”的首选地,屡次上榜国内游热门城市、入境游热门城市等旅游榜单前十。

打造入境旅游第一站,游客的“停留时长”和“消费深度”是无法忽视的指标,深圳有自己的“解题思路”。

不久前召开的加快旅游发展工作会议强调,要挖掘深圳诸多方面资源,打造具有深圳特色和优势的旅游产品,推出更多极具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加快建设高品质的极富吸引力竞争力的观光旅游产品供给体系。此外,还要打造高辨识度城市IP,全域打造游客友好型城市等。

打造入境旅游第一站,“丝滑”的入境全流程服务也是必备条件。深圳正完善入境旅游综合服务,加快营造世界一流、主客共享的旅游服务环境。在推动入境旅游便利化方面,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牵头实施加强文旅宣推、解决语言障碍、提升通信服务、优化支付服务等7大方面19条举措,包括完成文旅场所支付机具布设任务,建设全域支付示范区;推进全市旅游服务中心建设,实现重点文旅场所AI翻译设备和“行李轻松游”服务全覆盖等。

从“流量”向“留量”突破

竞逐“入境旅游第一站”,深圳具备天然优势,然而短板也存在。

“旅游产品同质化风险比较明显。”市旅游协会秘书长周泉霖向记者分析,深圳现有旅游产品仍以主题公园、城市观光为主,缺乏与科技、工业、文化深度融合的沉浸式体验项目。夜经济、研学旅游、体育旅游等新兴业态开发不足,难以满足年轻客群需求。

此外,还有国际航班和邮轮航线较少,高素质外语导游缺口较大,旅游服务中心尚未在各口岸、车站、机场全覆盖等精细化服务不足,和国际传播声量需放大等问题,都对深圳打造“入境旅游第一站”形成一定制约。

对于旅游资源相对有限的深圳,跳出传统旅游城市的资源竞争逻辑,转而依托自身独有的“生态+历史+科技+产业+改革开放”复合基因,构建一套“独此一家”的高端旅游供给体系。“针对关税战,结合眼下外国游客到深圳喜欢买买买的趋势,打造‘科技+旅游+购物’的全球入境游标杆,可以作为当前一道命题。”周泉霖说。

此外多位旅游业界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深圳接下来可以致力于构筑服务优化,构建“主客共享”国际化生态;传播突破,实施“千万级流量”海外推广计划;设施完善,建设“15分钟旅游服务圈”和政策保障,强化“旅游友好型”制度供给等。

“要意识到‘入境旅游第一站’可能不止是一家,以中国海岸、陆路和国际航班等区位优势不同,深圳可能只能是其中之一。”有旅游业专家提醒,“因此深圳不做第二个谁,而是成为最好的自己。这一点最为重要。”

编辑 杨渝嘉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桂桐 三审 叶志卫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沈勇)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