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志愿者之城”深圳,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全力投身应急救援支援服务事业,参与国内外山野救援、重大自然灾害抢险救援等公益行动,凭借丰富的实战经验、卓越的现场发挥和团队协作精神,多次在复杂环境下高效完成救援任务,他们就是深圳公益救援队。
▲深圳公益救援队在执行救援任务
文志健,这位热爱摄影的“深二代”,就是其中一员,他用十年时间将自己锻造成专业的公益救援队员,并把每一次救援行动都通过相机记录下来……
▲文志健用镜头记录下每一次救援行动
他说:“每一张照片,每一帧画面,都是深圳公益救援队的专业素养和精神写照,更是在他人需要时义无反顾的无尚担当。”
从工地子弟到救援队员
1998年的春天,5岁的文志健跟随父母从湛江吴川来到深圳。初到经济特区,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父亲工作的工地——“塔吊像钢铁森林一样耸立,工人们像蚂蚁一样忙碌着”。父亲那个磨得发亮的工具包,成了他对深圳最初的记忆符号。
“拉链上的镀层完全脱落了,金属本色都露了出来,但父亲从来不舍得换。”他回忆道。
在福田的一处出租屋里,文志健度过了充满烟火气的“城中村童年”。他至今记得,每天清晨5点半,整栋楼的打工人就像约好似的同时起床,铁皮房门此起彼伏的碰撞声成了特殊的“闹钟”。楼下肠粉店的老板娘吆喝叫卖声此起彼伏,那也是他经常去吃早餐的地方,老板娘人很好,她总会给赶早班的工人们多添一勺肉酱。
“那时候我就明白,深圳人都很热情,城中村的温情是这座城市最朴实的底色。”
文志健说,儿时留给自己最多的印记就是每天看到的各种变化,道路越来漂亮,汽车越来越多,地铁越来越发达……2018年从成都到拉萨的26天骑行,是文志健送给自己的“成人礼”。“在海拔5013米的米拉山口,我遇到暴风雪,是沿途道班工人收留了我。”这段经历不仅让他学会野外生存技能,更让他懂得:“在最艰难的时刻,陌生人的援手有多么珍贵。”自此,他跟公益救援有了不解之缘。
2017年年初父亲因病去世,父亲留下的卷尺一直留在文志健的房间里。“这是父亲做装修时用的。”每次执行任务前,他都会想起那把卷尺,“就像父亲还在提醒我:救援和装修一样,既要胆大心细,更要对得起别人的托付。”
镜头,救援的一部分
每次参与救援任务,文志健的装备总会比其他救援队员的重一些,因为包里有他认为同样非常重要的“伙伴”——一台微单相机。“在救援现场,每个人都非常努力,每一秒都可能是生死攸关的时刻,我必须确保不错过任何关键画面。”
▲救援现场
他抚摸着手上的划痕说:“那是2021年郑州暴雨救援时留下的印记。那天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当时水太浑了,根本看不清水下有什么。齐腰深的洪水里漂浮着冰箱、桌椅,他一边拍摄救援画面,一边为受困者开辟通道。突然一阵剧痛,锋利的金属边缘划开了防护手套。“最揪心的不是伤口,而是听到居民楼里传来的呼救声。”
▲文志健在救援行动中
在海外公益救援中,缅甸地震国际救援是文志健经历的最艰难的时刻。当他们在废墟下发现生命迹象时,医疗组需要实时影像指导。“我的相机要伸进缝隙拍摄伤者情况,但同时我也想帮忙搬运碎石。那一刻,真的想把相机扔了加入人力传递碎石的队伍。但是,在救援现场,镜头也是救援的一部分。”
这种双重身份带来的矛盾,在梧桐山救援时达到顶峰。一名登山者坠落悬崖,卡在狭窄的岩缝中。“伤者腰椎受伤,任何移动都可能导致瘫痪。”文志健放下相机,跪在尖锐的岩石上,用身体为伤者撑起一个相对舒适的空间,这一撑就是大半个小时。
事后队友开玩笑说他错过了最佳拍摄角度,他却说:“但我获得了最佳救援角度。”
十年救援经历,文志健逐渐摸索出一套独特的“双重视角工作法”:用摄影师的敏锐观察环境风险,用救援员的专业评估施救方案。他拍摄的救援影像资料,不仅成为培训教材,更推动改进了多项救援流程。
在文志健的电脑里,有个名为“重生”的文件夹。里面存放着数十组照片:灾难现场与灾民互助的景象。“这是我最珍视的作品,它们提醒我,记录伤痛是为了见证希望。”最近,他正在整理这些照片,准备送给曾经救助过的人们。“我想告诉他们,镜头记下的不仅是苦难,更是我们共同战胜苦难的勇气。”
把敬畏生命化作柴米油盐
文志健的救援装备里有个特别的“百宝箱”,这习惯源于2019年的一次山野救援。当时在梧桐山搜寻一位迷路老人,途中遇到一名因害怕而哭闹的登山小男孩,孩子父母在附近找路,小家伙越想越怕。文志健想起自己背包里常为户外应急备着的葡萄糖,便递给孩子一支,又用手机翻出之前拍的山野风景照逗他,孩子的情绪慢慢稳定,还主动和文志健聊天。从那后,他的“百宝箱”里就多了些特殊物件:葡萄糖(应对低血糖,也能安抚紧张)、便携小相册(存着深圳山野、城市温暖画面,分散注意力)、小玩具。这些小物件,在救援时遇到受困孩子、情绪焦虑的伤患,总能派上用场,用日常的温度,消解灾难的冰冷。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能坚持十年。”文志健翻开手机相册,停在一张泛黄的照片上——父亲在工地上弯腰递工具的背影。“父亲没说过什么大道理,但他教会我,把该做的事变成习惯,就不需要靠毅力硬撑”,这种理念被他融入急救培训:不搞突击考试,而是带着学员把急救动作编成晨操,让他们在平时自然练习。
在他投身公益救援的这些年,母亲虽未刻意去掌握复杂的急救知识,但始终是他最坚实的后盾。母亲不懂专业的急救操作,却用行动默默支持——会细心整理他的救援包,把常用的碘伏、绷带、葡萄糖补充得满满当当;每次他出发参与救援,母亲都要反复念叨“注意安全,平平安安回来”。文志健笑称这是“全家总动员”,母亲用朴素的方式,成为他公益路上的同行者。家中客厅的急救手册、茶几下的应急灯虽不是专业救援装备,却也是生活里守护的体现;而玄关柜上那个始终备着常用药品、绷带的急救包,更是家人理解与支持的见证。这些细节构成的生活日常,或许就是他能十年如一日坚守的原因——把对生命的敬畏,化作了柴米油盐里,自己奔赴救援、家人默默守望的双向温柔守护,让公益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伟大”,而是融入日子里的本能坚持。
从见证城市变迁的“深二代”,到守护城市安全的救援队员,文志健以镜头和实际行动诠释着这个时代的深圳精神。“从父辈们建设深圳,到我们这一代守护深圳,改变的是方式,不变的是责任。”
编辑 周晓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