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来碗湿炒牛河!”
“再加一份凉皮!”
……
炎炎夏日,嗦一碗Q弹爽滑的粉,是多少人戒不掉的快乐?然而,这份快乐背后,可能正潜伏着一个无声的“刺客”。
8月11日,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湿粉类食品消费提示:警惕椰毒假单胞菌污染致米酵菌酸中毒风险。
这也让米酵菌酸中毒这个听起来有些陌生的词条,再次冲上热搜,也敲响了我们舌尖上的警钟:它无色无味,却能在1毫克之内夺走生命;它不惧高温,寻常烹饪拿它束手无策。
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这个“隐形杀手”的底细,看看它究竟离我们有多近。
一盘隔夜银耳,让她全身“换血”求生
你可能觉得,“中毒”离自己很遥远。但就在不久前,68岁的王阿姨因为一道再家常不过的凉拌银耳,在鬼门关走了一遭。
她将泡发了一整夜的银耳焯水凉拌享用。谁知,当天中午便开始上吐下泻,次日更是浑身无力,陷入昏迷。送到医院时,肝功能指标已爆表,诊断结果直指——米酵菌酸中毒!
“目前没有特效解药,只能通过血浆置换(俗称‘换血’)来稀释毒素,如果毒素摄入量大,基本上是九死一生。”医生的话让家人心惊胆战。经过近一周的全力抢救,王阿姨才侥幸捡回一命。
王阿姨的遭遇并非孤例。翻开新闻,一幕幕悲剧触目惊心:
这些事件的幕后真凶,都是同一个名字——米酵菌酸。
起底“米酵菌酸”:一个耐高温、无解药的隐形杀手
这个听起来像化学名词的家伙,到底是什么来头?
简单说,它是一种由“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假单胞菌)”产生的剧毒毒素。这种细菌在自然界广泛存在,尤其偏爱温暖(最适产毒温度26℃-28℃)、潮湿的环境。这恰恰是夏秋季节的“标配”气候。
从进食到发病,潜伏期一般为30分钟到12小时,少数会长达1-2天。一旦中毒,时间就是生命。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警惕!这三类食物是中毒“重灾区”
既然米酵菌酸如此凶险,我们该如何避开雷区?记住,以下三类食物是它最容易“潜伏”的地方: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这些食物的共同点,就是在制作或储存过程中,都经历了“长时间”和“潮湿”这两个关键环节,为米酵菌酸的产生提供了可乘之机。
保命“嗦粉”指南,请牢记这几条!
难道以后就告别河粉、凉皮了吗?当然不是!恐慌大可不必,但科学预防必须到位。请收好这份“安心嗦粉”指南: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美食诚可贵,生命价更高。米酵菌酸虽然凶猛,但只要我们提高警惕,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就能最大程度地将它挡在餐桌之外。
从今天起
做个聪明的“吃货”
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保驾护航
(资料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每日经济新闻、科普中国、浙大一院、怡禾健康、央视财经、河南疾控、宁波晚报、微博等)
转载请标注来源读特客户端
编辑 钟诗婷 审读 伊诺 二审 郑蔚珩 三审 万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