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毫克就能致命!河粉、凉皮是高危区,爱“嗦粉”的你要注意→

读特客户端 钟诗婷 综合
08-13 11:55

读特客户端

读特在线,您的新闻观察眼

摘要

它无色无味,却能在1毫克之内夺走生命;它不惧高温,寻常烹饪拿它束手无策。

“老板,来碗湿炒牛河!”

“再加一份凉皮!”

……

炎炎夏日,嗦一碗Q弹爽滑的粉,是多少人戒不掉的快乐?然而,这份快乐背后,可能正潜伏着一个无声的“刺客”。

8月11日,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湿粉类食品消费提示:警惕椰毒假单胞菌污染致米酵菌酸中毒风险。

这也让米酵菌酸中毒这个听起来有些陌生的词条,再次冲上热搜,也敲响了我们舌尖上的警钟:它无色无味,却能在1毫克之内夺走生命;它不惧高温,寻常烹饪拿它束手无策。

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这个“隐形杀手”的底细,看看它究竟离我们有多近。

一盘隔夜银耳,让她全身“换血”求生

你可能觉得,“中毒”离自己很遥远。但就在不久前,68岁的王阿姨因为一道再家常不过的凉拌银耳,在鬼门关走了一遭。

她将泡发了一整夜的银耳焯水凉拌享用。谁知,当天中午便开始上吐下泻,次日更是浑身无力,陷入昏迷。送到医院时,肝功能指标已爆表,诊断结果直指——米酵菌酸中毒!

“目前没有特效解药,只能通过血浆置换(俗称‘换血’)来稀释毒素,如果毒素摄入量大,基本上是九死一生。”医生的话让家人心惊胆战。经过近一周的全力抢救,王阿姨才侥幸捡回一命。

王阿姨的遭遇并非孤例。翻开新闻,一幕幕悲剧触目惊心:

2024年3月,广东一家餐厅,因将粿条在室温下存放超过63小时,制作成“驰名炒粿条”等餐点,最终导致多人中毒,6人不幸身亡。

2020年10月,黑龙江“酸汤子”事件,一家9口人食用自制发酵玉米面食品后,全部中毒离世。

2023年7月,河南永城凉皮事件,两名女子食用疑似变质的凉皮后,1死1伤。

这些事件的幕后真凶,都是同一个名字——米酵菌酸

起底“米酵菌酸”:一个耐高温、无解药的隐形杀手

这个听起来像化学名词的家伙,到底是什么来头?

简单说,它是一种由“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假单胞菌)”产生的剧毒毒素。这种细菌在自然界广泛存在,尤其偏爱温暖(最适产毒温度26℃-28℃)、潮湿的环境。这恰恰是夏秋季节的“标配”气候。

它的可怕之处,在于三大“杀手锏”:

1. 极度“潜行”:被米酵菌酸污染的食物,从外观、气味到口感,可能都和正常食物毫无区别。你根本无法察觉危险正在靠近。

2. 超级“耐打”:它耐热性极强,别说日常炒菜煮汤,就算是100℃的开水猛火,甚至高压锅都难以将其分解。想靠“加热杀毒”?对它无效!

3. 致命“一击”:毒性极强,1毫克就足以致命。中毒后,它会疯狂攻击人体的肝、肾、心、脑等重要器官,导致恶心、呕吐、腹痛,重则多器官衰竭,甚至死亡。由于尚无特效解毒药,临床只能对症支持治疗,病死率高达40%-100%。

从进食到发病,潜伏期一般为30分钟到12小时,少数会长达1-2天。一旦中毒,时间就是生命。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警惕!这三类食物是中毒“重灾区”

既然米酵菌酸如此凶险,我们该如何避开雷区?记住,以下三类食物是它最容易“潜伏”的地方:

1. 湿粉类及淀粉制品:这是此次广东官方重点提醒的品类。包括河粉、米粉、肠粉、粿条、濑粉、凉皮、年糕等。这类食物水分含量高,是微生物滋生的“温床”,尤其在常温下长时间存放,风险极高。

2. 长时间泡发的菌菇:主要是木耳和银耳。很多人习惯泡上一大碗,吃上好几天。殊不知,长时间的浸泡,尤其是在夏天的室温下,等于亲手为细菌繁殖创造了完美条件。切记,不吃隔夜泡发的木耳银耳!

3. 谷物发酵制品:特别是家庭自制的。例如北方的“酸汤子”“臭碴子”,南方的“吊浆粑”等。由于家庭制作环境难以控制,很容易在长时间发酵过程中被污染。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这些食物的共同点,就是在制作或储存过程中,都经历了“长时间”和“潮湿”这两个关键环节,为米酵菌酸的产生提供了可乘之机。

保命“嗦粉”指南,请牢记这几条!

难道以后就告别河粉、凉皮了吗?当然不是!恐慌大可不必,但科学预防必须到位。请收好这份“安心嗦粉”指南:

购买渠道要正规:无论是去餐厅吃饭,还是自己买菜,请选择证照齐全、卫生条件好的商家。购买包装好的湿粉类产品时,仔细查看生产日期、保质期,优先选择冷藏销售的。

散装产品要慎买:对于散装的河粉、凉皮等,如果无法确定其生产日期和储存条件,最好不要购买。即使购买,也要少量,并当天吃完。

储存方式要正确:湿米粉、银耳等买回家后,立即低温冷藏(≤4℃),不要常温存放。冷藏也只能减缓细菌繁殖,不能完全阻止,所以务必在保质期内尽快食用。

泡发菌菇不过夜:木耳、银耳等用冷水泡发1-2小时即可,随泡随吃。如果发现泡发后发黏、有异味,果断扔掉!千万别觉得可惜。

不自制发酵米面:家庭环境难以保障安全,尽量不自制酸汤子这类高风险食品。

出现症状速就医:如果在外或家中食用上述食物后,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疑似中毒症状,不要犹豫,立即催吐,并尽快就医!同时,最好保留剩余的食物样本,以便医生诊断和有关部门检验。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美食诚可贵,生命价更高。米酵菌酸虽然凶猛,但只要我们提高警惕,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就能最大程度地将它挡在餐桌之外。

从今天起

做个聪明的“吃货”

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保驾护航

(资料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每日经济新闻、科普中国、浙大一院、怡禾健康、央视财经、河南疾控、宁波晚报、微博等)

转载请标注来源读特客户端

编辑 钟诗婷 审读 伊诺 二审 郑蔚珩 三审 万晖

(作者:读特客户端 钟诗婷 综合)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