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时间丨在闯荡中触摸深圳温度

08-11 10:10
摘要

郑荣

读完文友刘杏红7月4日发表在“城市广场”的《勇猛闯深圳》一文,让我知晓了作者三十年前深圳寻梦旅程艰辛。那些带着青涩与果敢、迷茫与希望的故事,是异乡人奔赴深圳的鲜活剪影,让我也触摸到深圳这座城市独特的温度与魅力。

1996年的一个黄昏,18岁的作者带着对远方的向往、对改变生活的渴望,毅然踏上奔赴深圳的路。“在遥远的世界里,血与火的缤纷,煎熬着窗外的云朵”,开篇的文字就渲染出奔赴未知的炽热与忐忑,那是无数怀揣梦想的人共有的心境——既被远方的可能性吸引,又因未知而不安。作者如同一只“无头的苍蝇”,也在纠结中坚定,这种情形也是包括我在内的闯荡者最初的模样:在迷茫中充满期待,在彷徨中充满希望。

闯荡深圳的细节真实又忐忑不安。从打听卧铺车时间,到收拾行李、踏上旅途,再到车上与老乡的相遇,每一步都带着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特有的质朴与艰辛。

从九个小时旅途的颠簸,车到布吉关时的检查和乘务员的提醒,这些琐碎拼凑出闯荡路上的不易。而作者因对深圳的好奇和向往,“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去深圳的路”,这份纯粹的向往,是支撑闯荡者奔赴深圳的动力。

相比她的经历,我去深圳比她顺利得多。41岁的我第一次去省外,第一次坐飞机,有哥哥专程送往双流机场。我到达深圳机场又有妹夫和妹妹专程接机。

作者抵达深圳后的经历,更是一波三折。从刚过关找不到卧铺车的惊慌到行李的寻找后的安稳,特别是一声熟悉的“摩的载客啦”更让作者一颗慌乱的心逐渐安定下来。

特别是找跳舞的哥哥的过程,把初到异乡的迷茫、焦急与幸运的心情展现得淋漓尽致。“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眼看十点就要到了,节目很快就要结束了,可还是没能找到跳舞的哥哥们”,焦急如在眼前;而老乡一句“亲爱的小妹妹,请你不要哭泣……”的熟悉歌声又给正嚎啕大哭的她带来希望的曙光。

这一段像极了无数深圳闯客的缩影——在陌生城市里,因偶然的善意、巧合的相遇,找到前行的支点,城市的冰冷与人间的温情。

而我的工作是在出发前已经找好了的,到了深圳的观澜人民医院就可直接报到,再去急救中心药房司药,省去了找工作的艰辛。

最后作者在老乡的帮助下找到工作,看似是一个圆满的节点,实则是闯荡的新起点。这一路的波折,从冲动的决定,到艰辛的旅途,再到城市里的迷茫与转机,构成了“勇猛闯”的完整故事。

作者的故事让读者看到,深圳这座城市吸引着无数像作者这样的人,带着勇气而来,在挫折与温暖中扎根。这个故事里有青春的冲动,有生活的磨砺,更有城市与人相互成就的力量。在回望之中,我不禁感慨,相对于她的青年寻梦,我的中年闯深故事也有许多精彩细节值得描写。

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到来之际,我也有了冲动,我也要紧握手中的笔,描写我与深圳的故事。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