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低涡和强季风影响
深圳已进入新一轮强降雨集中期
8月3日-5日多轮暴雨来袭
为深圳今年以来最强暴雨过程
目前,深圳“雨雨雨”仍在持续
暴雨天气频繁
道路可能出现积水现象
不起眼的积水可能带来哪些疾病?
我们又该如何预防?
一起来看看~
雨水退去,危机四伏?警惕积水里的“致命病菌”
暴雨过后的积水,绝非简单的雨水,它混合了地面垃圾、下水道污物、动物粪便等,俨然成了一个巨大的“细菌培养皿”。一个看不见的敌人——病原微生物,可能正随着污水和淤泥悄然扩散。
1. “鼠尿病”:听着遥远,却可能致命的“潜伏者”
“鼠尿病”,一个听起来有些陌生的名字,其学名为“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致死率可高达70%的乙类传染病。
这种病的元凶“钩端螺旋体”就藏匿于老鼠、猪、犬等动物的尿液中。暴雨将这些污染物冲刷到积水里,如果市民在蹚水时,脚上有细微的伤口,甚至是长时间浸泡导致皮肤屏障功能减弱,病菌便会“乘虚而入”,引发高热、肌肉酸痛、眼结膜充血等症状。
图源:海南疾控
因此,暴雨后切勿赤脚蹚水,进行户外作业或清理工作时,务必穿上防水靴、戴好手套。
2. “病从口入”:肠道传染病的“集体狂欢”
洪水过处,水源极易被污染。被洪水浸泡过的食物、饮料,看似包装完好,实则可能已被污染,绝对不能再食用。
北京疾控中心总结了“七不要”原则:水淹的、变质的、死因不明的、来源不明的、野生的蘑菇、卫生差的凉拌菜以及生水雨水,都应敬而远之。
雨后应坚持喝开水,食物务必煮熟煮透,生熟分开,餐具首选煮沸消毒。
3. 从皮肤到呼吸道:无孔不入的健康威胁
皮肤的“呐喊”:双脚长时间泡在污水里,容易引发浸渍皮炎(俗称“烂脚丫”)、脚气(足癣),甚至可能导致丹毒、淋巴管炎等更严重的细菌感染。回家后,务必用肥皂和清水彻底清洗,并用干净毛巾擦干,保持干燥。
蚊虫的“派对”:街头巷尾的积水,是蚊子最爱的“育婴堂”。为防范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外出时应穿长衣长裤,喷涂防蚊液。居家要及时清理积水,安装纱窗、使用蚊帐。
霉菌的“潜入”:潮湿环境是霉菌的温床。雨后要及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干燥,避免衣物、家具发霉,影响呼吸系统健康。
“看海模式”求生,城市内涝避险指南请查收
暴雨极易在短时间内造成城市内涝。涵洞、立交桥下、地下车库、地铁站等低洼地带,都是内涝高危区。
1. 行人篇:步步为营,察“颜”观“水”
“探”路而行:积水之下暗藏危险,缺失井盖的下水道是致命陷阱。行走时,最好用长柄伞或树枝等作为“探路杖”,试探前行。
远离“电老虎”:积水可能导致电线杆、变压器、空调外机等漏电。务必远离这些设施,发现电线落水,应立即绕行并报警。
避开“漩涡区”:水面有漩涡的地方,下方可能有暗流或障碍物,极易将人卷入,必须远离。
高处为王:如遇险情,迅速向附近的地势高处或牢固的高层建筑转移。切勿在涵洞、地下通道等低洼处避雨。
2. 驾车篇:一看二探,果断弃车
涉水三思:行车前,务必“一看水面,二探水深”。若水深超过轮胎一半,或已淹没排气管,切勿强行通过。
慢行稳过:如必须涉水,应挂低挡、稳住油门、匀速慢行,中途不停车、不换挡。
熄火勿启:车辆若在水中熄火,千万不要尝试再次启动,以免发动机严重受损。
车辆在水中熄火怎么办?图片来源:国家应急广播
果断逃生:当水位持续上涨,车门无法打开时,要保持冷静。利用安全锤、头枕金属杆等工具,猛击车窗四角,破窗逃生。生命永远比车辆更重要。
车辆陷入水中怎么办?图片来源:国家应急广播
视频来源:国家应急广播
3. 居家篇:筑牢防线,灾后“扫雷”
提前防御:家住低洼地带的居民,在收到暴雨预警后,可用沙袋、挡水板等提前构筑防水“工事”。
断电断气:一旦积水进屋,第一时间切断电源和燃气总开关,防止触电和燃气泄漏。
灾后消毒:洪水退去后,需对房屋进行一场“大扫除”。清除淤泥垃圾,对墙壁、地面、家具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被浸泡的衣物、餐具等,要清洗后充分晾晒或煮沸消毒。
图片来源:健康中国
暴雨终将过去,但安全意识和健康防护的“堤坝”必须时刻筑牢。
面对这场今年以来最强的降雨过程,每一位深圳市民都应保持警惕,关注官方预警,科学避险,健康度汛。
资料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深圳天气、国家应急广播、央视网、人民网、北京疾控、健康中国
转载请标注来源读特客户端
编辑 钟诗婷 审读 张蕾 二审 张玉洁 三审 江晓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