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本清源,在传统中找到 我们文化的根基和位置|人文天地·新阅读

余世存
08-03 10:07
收录于专题:特区报·副刊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张远山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发声,至今三十年,这套《张远山作品集》作品21卷,涉及文学、道家哲学、上古文化史等22种代表作。目前来看,他在同代人中学术成绩突出。

《张远山作品集(全21卷)》 张远山 著 北京出版社 2025年7月版

百年来,前有王国维、梁启超、鲁迅、陈寅恪、陈垣、冯友兰、顾颉刚、马一浮、熊十力、费孝通等文化大家表达各自的意见。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了,同样有几代人听从内心文化生命的“天命”召唤。在后者中,张远山是特殊的、值得瞩目的一位。

中国文化自远古伊始,历经夏、商、周三代的辉煌更迭,至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并起,思想空前繁荣,蔚为大观。我们的文化尽人之性,尽物之性,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我们的文化中之君子圣贤,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

此后的历史,我们的文化不停在流变之中。到了近代,西学东渐,中国遭逢“数千年未有之奇变”,我们的文化面临生死存亡的挑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中国让古老的大地再度春生。而随着改革开放一如发令枪响起,东方大国阳春启蛰,万象生发。新时代中,大量有识之士开启了对人类文化尤其是我中国文化的整理、解读工作。张远山即是其中的佼佼者。

在此特别需要指明张远山的上古文化史研究。他通过考古发现与文献互证,将华夏文明史追溯至公元前6200年,以伏羲族陶器图纹为起点,建立“伏羲—神农—黄帝”三阶段文明模型。他以炎黄之战(约公元前2200年,陶寺中期陷落)为界,将此前四千年定义为农耕文明的“伏羲时代”,此后为黄帝族主导的“符号化文明”转型期,拓展了传统“五千年文明”框架。张远山认为,伏羲族通过陶器图纹构建了“全息思维”,即以山川日影的具象对称性映射宇宙规律,这种非逻辑的图像思维早于甲骨文的抽象符号系统,是华夏文明区别于拼音文字文明的本质特征。他通过器物符号解码华夏文明基因的努力,为突破传统史学范式提供了新路径。

有人认为张远山的工作是“民间独立学者重构中国史”,如果把他放在前述百年的文化代际传承中看,就知道张远山的归属和意义。在很大程度上,他是在职尽新文化未尽的使命,即对我传统文化的深度整理,同时,他也在修复一些bug,正本清源,即新文化需要在传统中找到我们文化的根基和位置。

在《张远山作品集》出版之际,我思绪万千。二十年前,拙著《非常道》出版,其中“神伤”章节最后,我收录了这么一则故事:“张远山曾有短暂的教书生涯。有一天上课时,他给学生提问说,请举出一次人生伤心的经验。半天无人应答,后来一个女生站起来,慢慢地说,‘读中国近代史的时候。’”今天我想到我们一代人、百年中国千年中国的变迁,百感交集。为远山贺,为我们一代人贺!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桂桐 三审 甘霖

(作者:余世存)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