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报告1例基孔肯雅热本土病例;省爱卫办号召居民清积水、清死角、灭蚊虫

07-28 07:20
摘要

全民行动防控基孔肯雅热 切断蚊虫孳生源头 全方位做好防护

宝安日报全媒体记者 罗裕昭


昨日,广东省疾控局发布广东省基孔肯雅热监测信息:2025年7月20日0时至7月26日24时,全省新增报告2940例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未报告重症和死亡病例。病例分布在佛山2882例,广州22例,中山18例,东莞、珠海、河源各3例,江门、阳江、肇庆各2例,清远、深圳、湛江各1例。




截至7月26日24时,今年全省累计报告4824例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均为轻症,无重症和死亡病例报告。目前,已治愈出院和解除医学观察3224例。


为防控疫情,广东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发布倡议书,号召全省居民参与“清积水灭蚊虫,共筑健康家园”爱国卫生运动,共建健康环境。


全民行动清积水,切断蚊虫孳生源头。倡议书明确“无积水就无蚊虫”,呼吁家家户户每日花三分钟翻盆倒罐,清除花盆、饮水机、废旧轮胎等各类容器积水;水养植物每3-5天换水并洗刷容器及根部,或物理遮盖容器瓶口;及时清除美人蕉叶片、竹子断口等植物积水,杜绝蚊子产卵孳生机会。


同时,倡导机关企事业单位带头落实“上班/下班一分钟清积水”行动,员工在上下班前后清理办公区域及公共区域的花盆托盘、遮雨棚凹槽等小型积水容器。并将每周五下午或固定时间设为“蚊媒孳生地清理日”,组织全民参与社区、单位环境整治,清理房前屋后、绿化带等区域的垃圾杂物,疏通沟渠和下水道,扫除卫生死角,不给蚊虫提供栖息场所。


全方位做好防护,争当自身健康第一责任人。在个人防护方面,倡议提出家居应安装纱门纱窗防止蚊虫进入,睡觉时使用蚊帐;鼓励采用电蚊拍、灭蚊灯等物理方式灭蚊,科学使用蚊香、气雾罐等化学杀虫剂。外出时需穿长袖衣裤,或在裸露皮肤喷涂有效驱蚊剂,减少被叮咬风险。


全社会协同发力,共建共享健康环境。倡议书强调,每位居民都是居住环境的守护者和监督者,需自觉做好家庭及周边环境的清洁灭蚊工作。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医院等各类单位要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全面清理责任区域内的卫生死角和各类积水,配合专业消杀。居民若发现难以清除的蚊虫孳生地或需要专业帮助,可向所在地社区(村)公共卫生委员会反映;如出现发热、关节疼痛、皮疹等疑似症状,务必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流行病学史。


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可防可控,省爱卫办呼吁民众立即行动,从自身、家庭和身边做起,通过清积水、清死角、灭蚊虫阻断疫情传播,共同守护健康家园。



 相关新闻


松岗志愿者开展防蚊宣传


宝安日报全媒体记者 高山 通讯员 郭文娜


7月27日上午,松岗街道团工委(志联)组织35名志愿者深入辖区商超及地铁口周边,开展夏季防蚊灭蚊主题宣传活动。


活动现场,志愿者向过往居民发放宣传资料,重点讲解蚊媒传染病危害及科学防治知识,并特别强调及时清理家中及周边积水容器的重要性,从源头阻断蚊虫孳生。同时,志愿者还建议居民安装纱窗纱门、使用驱蚊产品,外出时尽量穿着浅色长袖衣物,多措并举降低蚊虫叮咬风险。


针对老旧小区、农贸市场等重点区域,志愿者还进行了实地巡查,协助清理卫生死角。此次活动共发放宣传资料500余份,接受咨询200余人次,有效提升了居民的防蚊意识和能力。



专家解读“基孔肯雅热”


广东省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所长、传染病防控首席专家 康敏

一、什么是基孔肯雅热?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早在1952年在非洲被发现,全球已有100多个国家报告过,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流行,主要发生在美洲、非洲、东南亚的部分地区。


基孔肯雅热通过感染病毒的伊蚊(俗称花斑蚊)叮咬传播,症状以发热、关节剧痛和皮疹为主。多数症状较轻,病程1-2周后可自行恢复,但少数患者可能发生慢性关节疼痛等(持续数月甚至数年)。所有年龄人群均易感,但需要重点关注重症高风险人群,包括围产期感染的新生儿、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以及患有高血压、糖尿病或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


二、患了基孔肯雅热有什么症状?


主要有发热、皮疹和关节疼痛三大症状。


1.发热:一般会持续1-7天,伴有寒战、头痛、背痛、全身肌肉疼痛、恶心、呕吐等。


2.皮疹:多出现在发病后第2-5天,半数以上病例在躯干、四肢伸侧、手掌和足底出现红色斑丘疹,数天后消退,可伴脱屑。


3.关节疼痛:主要累及手腕和踝趾等远端小关节,也可涉及膝和肩等大关节,腕关节受压引起剧烈疼痛是本病的重要特征,通常1-3周缓解,部分病例关节疼痛可持续数月。


三、基孔肯雅热是怎样传播的?


基孔肯雅热在人与人之间不直接传播,是通过伊蚊(花斑蚊)来传播的。没有蚊子叮咬就不会得基孔肯雅热。携带病毒的蚊虫,它们叮人以后,人就被感染了,病毒在人体内又会复制,一般经过3-7天人就发病了,出现发热、皮疹或者关节痛。研究表明,大多数患者在发病当天至发病后7天内具有传染性。这段时间蚊虫叮人以后,蚊虫就被感染,病毒在蚊虫体内繁殖,并到达唾液腺内增殖,经2至10天后,蚊子再叮咬人时,就传播病毒了,这样不断循环。


四、今年基孔肯雅热病例为什么会比较多?


世界卫生组织专家7月22日发出警报,目前已有119个国家和地区发现基孔肯雅病毒传播情况,提醒各国做好应对准备。基孔肯雅病毒正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境外输入风险持续存在,输入到我国,加上我国也有这种疾病的传播媒介——伊蚊,就会引起在本地传播,叠加汛期台风、降雨等天气影响,今年有可能基孔肯雅热病例比较多。


五、如何正确选择和使用驱蚊产品?


预防基孔肯雅热最关键的就是防止伊蚊叮咬,如何正确选择和使用驱蚊剂,关键是选择取得国家正式农药登记证(在有效期内)的合格产品。


首先要看标识,标识里边最关键的就是农药登记证号和生产许可,这就代表驱蚊产品是有质量保证的,并且对人类的危害刺激是在安全值范围内。


第二,看驱蚊产品的有效期和保护力,如果产品标注可持续驱蚊4小时以上,涂抹后驱蚊效果可维持4小时。如果希望加强驱蚊效果,可缩短涂抹时间,在出汗后及时进行补涂。


六、普通群众需要检测基孔肯雅热吗?


若出现三大症状(关节痛、皮疹和发热)之一且有基孔肯雅热流行地区旅居史或蚊虫叮咬史,可到就近医疗机构就诊。如无上述症状,不需要开展基孔肯雅热检测。目前基孔肯雅热没办法自测,需要到医疗机构进行检测。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

主任医师 林炳亮

七、怀疑感染了基孔肯雅热该怎么办?


病人被伊蚊叮咬后会传播给家人及邻居,为了大家的健康,如果出现发热、关节疼痛、皮疹等症状,请及时前往医疗机构就诊。


如果您近期有基孔肯雅热流行地区旅居史,或者有明确的蚊虫叮咬史,可主动向接诊医生说明。这些信息对于医生及时、准确地作出诊断至关重要。一旦确诊应配合医院和社区要求做好防蚊隔离。


治疗以退热、关节炎止痛、缓解皮疹瘙痒等支持、对症治疗为主,不建议使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儿童避免使用水杨酸类药物。如果病情需要,可选择对乙酰氨基酚。


八、感染基孔肯雅热后关节痛会持续多久?


基孔肯雅热这个疾病的名称来源于非洲坦桑尼亚,原意是“弯腰驼背”,形容患者因剧烈关节疼痛而被迫蜷缩身体的姿态。这也反映了其最典型的临床症状,就是关节疼痛致身体蜷曲。关节疼痛主要累及手腕和踝趾等小关节,也可涉及膝和肩等大关节,腕关节受压引起剧烈疼痛是本病的重要特征,通常1-3周缓解,部分病例关节疼痛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


九、患者可否自行用药?


当出现发热症状时,建议及时前往发热门诊就诊,由医生进行专业判断后再开具药物。在未排除登革热之前,不建议自行使用布洛芬、阿司匹林等药物,以免因用药不当而加重病情或引发其他不良反应。


据广东省疾控局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