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热怎么防?深圳疾控专家呼吁市民:清积水、灭蚊虫、防叮咬

深圳特区报记者 罗莉琼
07-26 07:40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转发周知

当前,佛山基孔肯雅热疫情持续引发关注。基孔肯雅热怎么防?近日,广东省疾控中心、深圳市疾控中心专家表示,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都是经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关键要做好清积水、灭成蚊、防叮咬等防护措施。

典型症状为发热、皮疹和关节疼痛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通过伊蚊叮咬传播,名称源自非洲土语,意为“弯脊之痛”,形容患者因关节剧痛弯腰蜷缩的姿态。

基孔肯雅热的典型症状有哪些?据深圳疾控介绍,基孔肯雅热的潜伏期一般为1-12天,多为3-7天,典型症状为发热、皮疹和关节疼痛。发热会持续1-7天,伴有寒战、头痛、背痛、全身肌肉疼痛、恶心、呕吐等。皮疹多出现在发病后第2-5天,半数以上病例在躯干、四肢伸侧、手掌和足底出现红色斑丘疹或紫癜,数天后消退,可伴脱屑。关节疼痛主要累及手腕和踝趾等小关节,也可涉及膝和肩等大关节,腕关节受压引起剧烈疼痛是本病的重要特征,通常1-3周缓解,部分病例关节疼痛可持续数月。极少数患者可出现出血、脑炎、脊髓炎等严重并发症导致死亡。

以“人-蚊-人”方式传播

基孔肯雅热如何传播?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研究中心主任、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卢洪洲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基孔肯雅热病毒通过伊蚊叮咬传播,不会直接人际传播,病毒主要以“人-蚊-人”的方式传播,病毒在蚊体内可存活较长时间,甚至终生具有传染性。

据深圳疾控介绍,基孔肯雅热并非新发传染病,全球已有119个国家和地区报告了基孔肯雅热本地传播疫情,大规模暴发和零星病例主要发生在美洲、亚洲和非洲。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基孔肯雅热一年四季均可发病。近些年东南亚的这种疫情持续活跃。

全家一起开展“防蚊大扫除”

目前,基孔肯雅热尚无特效治疗药物,也没有针对性疫苗,临床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比如使用退烧药缓解高烧,用止痛药减轻关节疼痛,同时注意补充水分和休息。因此,防蚊灭蚊、避免叮咬是防护的关键。

伊蚊依赖积水繁殖,一旦家中存在积水等孳生地,就可能成为养育蚊子的“温床”。清除蚊虫孳生地是预防基孔肯雅热的根本措施。

疾控专家认为,家庭作为蚊虫孳生和叮咬的高频场景,是防控的第一道防线。没有积水就没有蚊虫孳生,没有蚊虫就没有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的传播。

广东疾控呼吁市民,每周固定开展全家一起“防蚊大扫除”,重点排查积水隐患(尤其是雨后),市民需要定时清理家中容易积水的地方,如瓶罐、废旧轮胎、花盆、下水道、杂物堆等区域。发现小区公共区域(如绿化带、下水道)有积水或蚊虫密集,及时向物业、居委会或疾控部门反馈。

深圳疾控建议,外出时,市民尽量穿浅色长袖衣裤,减少皮肤暴露面积;同时在裸露皮肤上涂抹含避蚊胺、避蚊酯的驱蚊液。尽量减少在户外树荫、草丛等蚊子多的地方逗留时间。在家中安装纱门纱窗,使用蚊帐;必要时使用电蚊拍、灭蚊灯等,对蚊子进行“精准打击”。

如果市民计划前往东南亚、非洲等基孔肯雅热流行区,出行前一定要查询当地疫情信息,做好充分的驱蚊防蚊准备,归国后14天内做好健康监测。如果市民突发高热+关节痛/皮疹,尤其有基孔肯雅热流行地区旅居史或蚊虫叮咬史,立即就诊并主动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

图源:读特客户端

编辑 吴诗敏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李璐 三审 甘霖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罗莉琼)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