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创实验学校七(5)班 聂沁瑶 指导老师:廖立新
窗台上那巴掌大的玻璃罐里蜷缩着星河般的苔藓。
三周前,我从老宅墙根挖来的苔藓,此刻正舒展着绿色的触须,在晨光里折射出细碎的彩虹。
这是我在生物课上学到孢子繁殖后,突发奇想要养的“微型森林”。
起初我总是疑心罐中天地太过逼仄,每当看见苔藓边缘泛起白边,就慌忙用水壶制造迷雾,像给发烧的病人擦拭酒精棉。直到某日发现苔藓蜷曲成焦黑的问号,才惊觉自己竟把“喜阴”记成了“喜湿”。这让我想起上周月考,总以为多刷题就能提高排名,结果数学成绩就如被晒蔫的苔藓般萎靡。
“试试少浇点水,”生物老师蹲下身,指尖轻点罐中凸起的小丘,“苔藓的孢子会自己找路。”她教我透过放大镜观察,那些肉眼难辨的孢子正乘着水汽爬上玻璃,在罐顶凝结成露珠皇冠。原来真正的成长从来不是揠苗助长,而是千万次微小的奔赴。
我开始学着克制,不再用尺子量苔藓的身高,改用素描本记录它每天的纹路变化。当罐中苔藓终于织就绒毛般的绿毯时,生物老师把罐子递给我:“试试把它们种在老墙根。”春寒料峭的周末,我抱着玻璃罐蹲在斑驳的砖墙前,苔藓却像被惊醒的蝴蝶,在砖缝间犹豫着不肯落地。直到几滴水顺着瓦当坠落,那些翠绿色的孢子才突然苏醒,沿着砖缝的脉络奔向远方。
此刻我的素描本里多了幅未完成的画:老墙裂缝中探出的苔藓与玻璃罐里的“森林”相呼应。生物老师说这些孢子会在砖缝里完成九十代繁衍才会停息,就像我们终将在某个春天,把课堂中的顿悟化作生命的年轮。
玻璃罐底沉着银白的孢子粉,像封存着无数未启程的星际信使,我忽然明白真正的生长从不在精心丈量的苗圃里,而在砖缝间那些无人问津的晨昏中。
当我学会像苔藓那样,把每个潮湿的叹息都酿成向上的勇气,我才发现,那些曾经高不可攀的目标,竟然就匍匐在我的脚下。
如今,在老墙根快乐探索的孢子正在繁殖着一代又一代……
编辑点评
这是一篇将自然观察与内心成长融合的佳作。作者用苔藓生长的过程比照个人成长,将孢子爬行、露珠凝聚、砖缝蔓延的生命细节写得诗意盎然又意蕴深远,构成一组关于坚韧与成长的寓言,令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