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江苏省东台市的条子泥湿地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通道的关键节点,也是世界自然遗产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有数百万只水鸟在此南来北往、繁衍生息,勺嘴鹬等百余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此栖息。
而在千里之外的深圳,这座滨海城市也正悄然成为候鸟迁徙路上的“温柔驿站”。近日,记者从红树林基金会获悉,为进一步提升鸟类保护成效,东台市沿海经济区联合北京林业大学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研究中心和红树林基金会在条子泥湿地启动防鸟撞设施改造项目。
这一做法与深圳近年来推动的“为鸟关灯”“光环境治理”等举措不谋而合,共同构筑起守护候鸟的生命通道。网友直呼暖心,不少专家点赞这一举措。
条子泥湿地四号驿站已完成改造措施
鸟撞是指鸟类在飞行过程中与人造物体相撞产生伤亡的事件,已成为威胁鸟类种群的重要因素之一。
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副教授贾亦飞介绍,城市建筑中广泛采用的玻璃幕墙会让鸟类误以为这是可以通过的空旷环境,从而导致鸟撞频发。“目前国际通用的防鸟撞改造措施是在玻璃上粘贴5厘米X5厘米的白色波点贴纸,帮助鸟类有效识别障碍物。”
目前,条子泥湿地四号驿站已完成改造措施,来自北京林业大学等专家共同参与了防鸟撞贴纸的设计工作。团队从条子泥湿地选取了几种具有代表性、且体型各异的水鸟,以趣味“排排站”的方式完成视觉设计,在有效防范鸟撞的同时,也实现了科普教育与空间美化的双重功能。
▲完成防鸟撞改造的条子泥湿地四号驿站 李凌骜摄
为鸟关灯是城市温度更是城市态度
而在深圳,鸟撞防治与光污染控制同样走在国内前列。近年来,深圳晚报持续关注光污染对候鸟的影响。2023年,《深圳晚报》刊发题为《深圳这一操作太暖了!关灯,让鸟儿好好睡觉》《为鸟关灯是城市温度更是城市态度》等多篇报道,从小视角,呈现了深圳夜晚提前闭园关灯,为鸟类提供更好栖息环境的举措。深圳为鸟关灯,网友直呼暖心,这也引起了深圳生态环境业内人士的关注与思考。不少专家点赞这一举措,并呼吁公众关注光污染对候鸟的影响。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特聘研究员翟生强在接受深晚记者采访时表示,建筑大楼的镜面效应、夜间人造灯光、海边灯光的直射等,均会对鸟类的栖息或迁徙造成影响,甚至对整个生态系统也有一定负面作用。
深圳不仅在理念上先行,更在政策与技术上持续突破。2023年6月1日,《夜间光环境区域限值》(DB4403/T 333—2023,以下简称《标准》)正式实施。《标准》将光环境区域分为四类,并从人眼方向的垂直照度、住宅建筑居室窗户外表面上垂直照度、夜空亮度、眩光指数等方面提出区域限值,形成了一部具有深圳特色、填补国内空白的光环境质量地方标准。
翟生强认为,上述《标准》的实施,让城市光环境守护有据可依,不仅有利于鸟类的守护,更是城市更高品质建设标准体系的重要体现。
今年,广东省深圳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继率先在国内发布首个夜间光环境质量标准后,近日又联合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等创新性运用高分辨率遥感卫星数据和AI智能算法,成功绘制出全国首套高精度光污染地图。地图深度衔接人眼方向的垂直照度、眩光指数、夜空亮度等3项关键指标,打通光环境监测评价壁垒,可作为城市光环境的“问题诊断书”,也是实现精准治理、科学控光的“目标导航图”。
随着候鸟迁徙季的到来,翟生强建议,在时间上,具备条件的滨海公园可以在晚上8时,就开始阶梯式地降低灯光照明度。“很多候鸟迁徙是在200米以上的高空飞行,因此降低灯光对高空的照射,减少对鸟类的影响很有必要。”翟生强说,在城市居民楼,市民可以较早拉窗帘,降低室内灯光的亮度。此外,城市灯光改善是一个动态持续的过程,深圳要实现保护和发展的协同,可在后续城市改造更新中,逐步优化光环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