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走进龙华区福城街道茜坑社区,各种蔬果、花草、树木错落有致地分布在一座半亩见方的花园,绿意盎然的风景扑面而来。志愿者“园丁”早早地穿梭在菜地与花圃之间,翻土、摘菜、修剪枯枝败叶;学校则组织孩子在菜畦之间辨识蔬果、了解体验客家文化,呈现一片热闹欢腾的景象。
谁能想到,原本荒草丛生的闲置空地,如今成了名副其实的“城市里的半亩田园”、社区亲邻共建共治共享的示范阵地。谁又能想到,在外来人口占比达73%的茜坑社区,这一集田园体验、邻里互动、公益服务于一体的花园,竟是由居民亲手参与、共同打造而成。
从“闲地变良田”,到“共建变共治”,再到“邻里变亲邻”,在党建引领下,“半亩田园”亲邻之家不仅提升了社区环境,更催生出一股基层治理的“活水源”,成为城市中极具推广意义的“微治理样本”。
一块闲地的“蝶变”:
从杂草丛生到亲邻共建
这片“半亩田园”,最初只是一块被闲置许久的空地。面对居民对生活品质的更高期待,茜坑社区党委着眼于“资源盘活”,积极协调股份合作公司贡献土地资源,并广泛动员居民与公益力量,一场“共建田园”的社区营造行动由此拉开序幕。
“我们专门发出‘英雄帖’,邀请邻里居民一起头脑风暴‘半亩田园’的模样。”社区负责人介绍,前期设计阶段就吸引了26组家庭参与,大家围坐一堂,对田园功能分区、运营方式各抒己见。
建设当天,30余名居民和社区营造师齐上阵,挖土、种苗、搬运材料……随着百香果、紫苏、薄荷等植物相继种下,第一版120平方米的“半亩田园”亲邻之家顺利建成。
半亩田园落成后迅速走红,居民认领种植的热情高涨,社区党委再度协调土地扩容,将面积扩大至450平方米。二次设计围绕“有颜、多样、开放、共享”的框架,巧妙地融合菜地与花圃空间,并增设了自然科普区、亲邻打卡点、活动区等多个功能区,实现环境美化与邻里服务的有机结合。
这个独特的花园场景优美、功能丰富,自带流量。依托这一多功能阵地,茜坑社区党委打造了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为学生开设植物科普、乡土讲解课程;为长者组织中草药知识分享;结合本土客家文化,举办客家美食节、客家故事会、爱心义卖等活动。
目前,社区在此推出200余场次活动,累计吸引5000余人次参与;与4所学校、2所幼儿园签订共建协议,将“半亩田园”作为常态化实践基地,“半亩田园”亲邻之家成了党群连心、邻里和谐的爱心家园。
“半亩田园”的建设和运营,推动了整个茜坑老村绿美亲邻的改造,让老村焕了新貌、旧村添了活力。在全市共建花园案例交流中,“半亩田园”获得“活力无限”花园奖、“耕耘收获”园丁奖、“创意无限”设计师奖等多个奖项。
一片田园的“出圈”:
融合共治释放治理活力
“我们用的这些肥料都是农家肥,对植物生长特别好。”在田园菜畦边,70岁的居民叶爱新“新姐”介绍道。作为茜坑老村人,新姐一辈子都在和土地、种菜打交道,如今也成了半亩田园的“技术总监”。
每天三四趟巡园、线上群里热情分享种植经验、发动邻居加入志愿队……在新姐的带动下,50人的亲邻志愿者队伍应运而生,探访困难群众、组织社区邻里节、带领邻里跳广场舞样样不落,以一次次的互动逐渐打通“陌生人社会”。
从荒地到乐园,居民是真正的主角。在茜坑社区党委书记罗月娥看来,“半亩田园”最大的价值,不只是景观提升,更在于推动居民从“旁观者”变为“治理者”。
茜坑社区创新推行“爱心认养+共建共治”机制,通过邻里居民爱心认养、承包种植、自主管理、慈善义卖等方式,培育互助力量、融洽邻里关系、共建共治共享,实现了“前期多方投入,后期不花一分钱”的社区营造模式。
绿色田园,不仅种出了新鲜蔬果,更种下了社区的守望互助。如今,社区50余人的“爱心达人”志愿队与224名困难群众结对,累计送出260余份新鲜瓜果。同时,与辖区精神障碍患者建立康复互助机制,邀请其参与田园劳作,既疗愈身心,也让他们走出“孤岛”,融入邻里。
一种模式的“生根”:
从一隅田园到城市治理样板
社区营造不是一锄一铲的简单劳动,而是一种共识的凝聚与制度的创新。从“闲地变良田”,到“共建变共治”,再到“邻里变亲邻”,茜坑社区党委以“半亩田园”为圆心,探索出了一条集党群服务、公共参与、环境提升、文化传承于一体的党建引领社区治理路径。
社区营造师黄彬凌表示,“半亩田园”的成功运营,本质上是以党建引领为主线,打破部门界限,通过多部门、多力量联动,将共建花园的颜值、社区农场的居民参与、可持续运营以及亲邻之家的党群服务、邻里互助有机融合,在融合中实现了突破和创新,从而打造出了一个极具启发意义的基层社区共建共治共享样本。
“半亩田园”让城市有了泥土的芬芳,让邻里多了情感的回响,也让“幸福感”在这片热土上生根发芽、枝繁叶茂,成为深圳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营造“远亲不如近邻”浓厚氛围的生动写照。
编辑 李斌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王雯 三审 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