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机械臂、无人小车、穿着 LED 服装的演员和机器人在夜空下同步起舞,当AI生成的岭南元素在巨型水幕上流转……第十五届全运会闭幕式在深圳前海欢乐剧场呈现了一场科技与艺术完美融合的盛宴。这场打破传统的闭幕式,以其独特的巧思与前沿科技应用,为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观赛体验。

深圳特区报记者 赖犁 何龙 摄
AI导演非遗大秀,00后团队挑战“首次”
“这是国内大型活动中首次尝试全流程AI制作开场短片。”短片导演沈晶揭秘闭幕式背后的技术创新。令人惊讶的是,承担这一重任的主创团队大多为00后年轻人,他们用大半年时间,经过230多场创作会议,最终将岭南文化的精髓——早茶、木雕、纸艺等元素,通过AI技术进行全新演绎。
制作过程充满挑战。沈晶举例:“光是让AI理解‘折纸’的立体空间概念就异常困难。我们要在科技想象力与传统文化内涵之间找到平衡点。”这种将非遗元素通过AI进行二度创作的方式,让古老文化焕发出符合当代审美的全新生命力。
智能舞台:与自然共舞的科技诗意
区别于传统闭幕式,本次舞台直面大海,以整个城市为背景,这要求技术团队必须与自然环境实时互动。总导演沈晨透露:“我们根据潮汐调整灯光,根据风力调整吊瓶摆动,这种与自然对话的智能系统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在《科创向未来》段落中,30多个机械臂与十几个无人小车精准配合,与身着LED服装的演员共同完成了一场充满未来感的表演。
除了炫目的技术展示,闭幕式中还隐藏着许多温暖人心的巧思。在运动员入场环节,团队打破了传统的方阵式入场,通过精心设计的互动环节,让运动员在不知不觉中成为表演的一部分。

深圳特区报记者 赖犁 何龙 摄
科技与传统文体表演
在闭幕式上,汇聚了“液态画布”、裸眼3D、智能穿戴、5G云控、无人驾驶等最新科技产品,堪称一场科技盛宴。
但总导演沈晨特别提到:“科技不是为了炫技,而是为了更好地展现人文内涵。当技术隐于幕后,情感走向台前,这才是科技与艺术融合的最高境界。”

深圳特区报记者 赖犁 何龙 摄
这场闭幕式证明了科技与人文可以完美共生。从AI生成的非遗元素,到智能响应的舞台系统,从精准控制的机械臂阵列,到温暖人心的人机互动,每一个技术细节都服务于“回家”的主题,共同打造了一场既震撼人心又温暖动人的体育盛典。在这个面朝大海的舞台上,科技与艺术共同书写了中国文体表演的新篇章。
编辑 孔盼成 审读 张蕾 二审 关越 三审 万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