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城茜坑社区让群众当“管家”激发基层活力

宝安湾
06-13 08:48
摘要

龙华新闻全媒体记者 黄晓华 通讯员 刘菲/文 记者 陈建华/图

▲在茜坑老村,“亲邻阵地”正散发着浓浓的“家”味,成为居民共建共治共享的情感枢纽。

在福城街道茜坑社区亲邻里、左邻右舍内,傍晚的暖光透过窗台洒在老物件上,几位邻里其乐融融话家常,左邻右舍书画室里,社区“五慎轩”书法协会的郭朝东老师正兴致勃勃向邻居传授练习书法“秘诀”,来自越南的姑娘阮清萍每天都来亲邻阵地值班,用微笑服务打动每一位邻里……这里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活动空间,而是由居民亲手打理、共同守护的“亲邻之家”。这一幕,生动诠释社区治理从政府“端菜”到群众“点单”再到“掌勺”的深刻转变。

党建引领

共谋“家”的蓝图

茜坑社区党委以核心引领精准对接居民需求,着力打造温馨家园。通过搭建“书记茶话会”“亲邻议事会”等多元共治平台,有效汇聚股份公司党支部、城中村党支部、社会组织、爱心企业及居民智慧,共同商议阵地功能、服务管理、活动排期、运营机制及治理难题,确保决策深植于居民真实诉求,“从群众需求里长出来”,赋予服务阵地强大生命力与深厚群众基础。

▲茜坑社区小朋友在学习绘画。

依托“大党委”机制,社区深化构建“社区党委引领+专业社工赋能+居民深度自治”三位一体运作模式。在此驱动下,创新培育出“我的社区我的家”“亲邻影院”“共享大锅饭”“亲邻帮帮团”等特色品牌服务项目,并创新实施“亲邻管家”制度。这些举措有效激发居民的主人翁意识,成功推动其从服务“接受者”向治理“参与者”和“管理者”积极转变,使社区真正成为居民喜爱的“家门口”港湾。

多元共治

同担“家”的责任

茜坑社区党委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以“轮值管家”与“亲邻议事会”双轨机制破解居民参与不足、归属感不强难题,有效构建社区共同体。

▲端午节期间,辖区居民在茜坑老村包粽子。

“轮值管家”制度打破本地居民与来深建设者的身份壁垒,鼓励全体居民以主人翁姿态,通过科学排班平等参与亲邻阵地的日常清洁维护、设施巡查、小型活动组织及秩序引导。此举变服务“享受者”为家园“建设者”,在实践中强化责任感与邻里情谊。依托“亲邻议事会”平台,定期开展坦诚务实的民主协商,凝聚共识,实现“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着办”。

两项机制相辅相成,“动手做”与“商量办”结合,有效激发了社区内生动力,将“多元共治”理念转化为生动实践,显著提升了居民的“家园意识”与社区凝聚力,让每一位成员深感“此心安处是吾乡”。

成果共享

乐享“家”的温暖

在茜坑老村,“亲邻阵地”正散发着浓浓的“家”味。这里,居民不仅是受益者,更是社区活力的“主引擎”。

▲辖区居民在茜坑体验竹篮编织。

看!退休教师们笔墨生香,公益书画班翰墨流淌,文化在指尖传承;年轻党员李彩霞夫妇把社区变成“能量充电站”,与邻里共话奋斗;左邻右舍里每周的爱心义剪,让暖流从头而至;每周二幸福小推车的爱心午餐,暖胃更暖心;本地居民叶爱新大姐带着亲邻志愿者忙前忙后,“方言角”里客家话、湖南腔交织笑谈,家乡风味分享会上,辣椒酱的香气与饺子的热气一同飘荡,五湖四海的乡愁在分享中化作暖暖的归属。

这些由居民自发“唱主角”的鲜活实践,让社区阵地真正“活”了起来——它不再只是服务点,更是邻里互助、情感交融的源头活水。“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在这里蔚然成风,悄然滋养着大家对家园的认同与热爱。

“阵地交到居民手中,他们便真正视如己出。从‘要我来’到‘我要来’,再到‘我能管’,主人翁意识在此生根发芽。”社区党委相关负责人感慨道。目前,阵地群众自主管理率已达100%。

茜坑社区的亲邻阵地,正上演一场从“政府建”到“居民治”的生动实践,铺就一条鲜活的“共建共治共享”新路。当居民从服务的“坐享者”化身为家园的“共建者”,社区治理的引擎轰然启动——认同在这里凝聚,责任在这里生长,归属感在这里扎根,这方小小的天地,正合力筑起城市幸福共同体最坚实的基座。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