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特热评 | 从T台到“陷阱”,男模特被骗至缅甸,跨境诈骗的“网”何时能被彻底撕破?

读特新闻评论员 刘兰若
07-04 17:46

读特客户端

读特在线,您的新闻观察眼

摘要

警惕性才是最该随身携带的“护照”,别让“走出去”的憧憬,沦为“逃不回”的噩梦。

7月4日,“被骗至缅甸的男模特已成功获救”这一消息引发了网友广泛关注。(相关报道:我驻泰国大使馆:中国公民衷某已获救

广州23岁模特衷某,被曾经合作过的老板以拍摄杂志封面为由,骗至泰国后转至缅甸遭非法拘禁。在各方共同努力下,衷某最终成功获救,这场牵动人心的危机暂时画上句号,但事件背后的跨境诈骗问题却值得深入反思。

这一事件并非个例。此前,中国男演员王星也曾因类似遭遇成为舆论焦点,他前往泰国本是以该国为中转点前往第三国参加拍摄工作,却被骗入缅甸,被迫接受诈骗培训。

而结合此次衷某的经历来看,作案手法如出一辙,都是利用熟人关系和看似正常的工作邀约设下陷阱,可见跨境诈骗的陷阱,往往披着“高薪”“机遇”的外衣,熟人的笑脸里可能藏着深渊。

诈骗分子的手段已逐渐形成套路,且不断针对特定职业群体下手,看似偶然的“被骗”背后,是犯罪套路的不断迭代——人性的弱点被精准算计,才让“量身定制”的陷阱屡屡得手。

图源:当事人微博

跨境诈骗问题屡禁不止,根源在于其背后巨大的利益驱动。诈骗团伙通过诱骗国内人员前往境外,强迫他们从事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活动,获取巨额非法收益。与此同时,国际司法协作存在一定难度,不同国家法律体系、执法程序存在差异,给打击跨境犯罪增添阻碍,让一些不法分子有机可乘,逍遥法外。

从政府层面来看,应进一步加强国际警务合作,与周边国家建立更加紧密、高效的信息共享和联合执法机制。在此次事件中,中国驻缅甸使馆高度重视,积极协调缅甸相关部门加紧调查处置,为解救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持。未来,这种合作应常态化、机制化,跨境诈骗的犯罪分子有多贪婪,国际协作的拳头就该有多坚硬,共同打击跨境诈骗犯罪,压缩其生存空间。

同时,要加大对防范跨境诈骗的宣传力度,增强民众防范意识,通过各种媒体渠道普及常见诈骗手段和防范方法,让更多人认识到跨境工作中的潜在风险。每一次成功救援都是胜利,但比救援更重要的是,让陷阱在诱惑之初就失去土壤。

对于个人而言,面对各类看似诱人的工作机会,尤其是涉及跨境工作时,务必保持高度警惕。在决定出国工作前,一定要通过正规渠道核实邀约方身份和工作性质,向有关单位咨询,切勿轻信熟人介绍或网络上的高薪招聘信息。像衷某接到的杂志封面拍摄邀请,若能事先多核实,或许就能避免这场灾难。警惕性才是最该随身携带的“护照”,别让“走出去”的憧憬,沦为“逃不回”的噩梦。警惕,是对自己最稳妥的保护。

被骗至缅甸男模特的获救是一次成功救援,也为跨境诈骗治理敲响警钟。解救一人是微光,照亮跨境犯罪的黑暗角落,需要全球执法力量的“万家灯火”。只有政府、社会、个人多方共同努力,加强国际合作,增强防范意识,才能有效遏制跨境诈骗犯罪,保障公民人身和财产安全,让类似悲剧不再上演。

编辑 黄小菊 审读 张蕾 二审 周梦璇 三审 张颖

(作者:读特新闻评论员 刘兰若)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