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岁月·福田——俞大鹏:梦想在深圳孵化诺奖级成果

深圳特区报记者 王森/文 丁庆林/图 丁庆林 孙相熙 李瀚/视频
04-30 16:28
收录于专题:口述岁月•福田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人物介绍:俞大鹏,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院长。

俞大鹏长期从事量子科技研究,是半导体量子线等量子材料的规模制备和物理性质表征研究方面的国际先驱。2016年5月,俞大鹏到深圳全职工作,建设深圳量子科研队伍和平台。在他领导下,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全球招引量子科技人才超过300人,引领多个量子研究领域方向的“南方布局”,为量子计算等提供核心关键“根技术”支撑。

口述时间:2025年4月1日

口述地点: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

短短七八年时间,我和我的同事在福田河套一栋物流厂房里,组建起了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并将它打造成为国家实验室的重要载体。如今,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已经成为“国家量子科技南方支柱”。

2024年,中美贸易摩擦加大。这对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来说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份动力。封锁挡不住我们的梦想,我有信心和我的同事们在福田做出诺奖级别的科研成果,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一、对我来说,深圳曾经只是一个概念

从大西北故乡走出来后,我先后在上海、巴黎和北京学习工作生活过很长时间,都是国际化大都市,有着深厚的学术底蕴。

长久以来,我也听说过在深圳这片改革开放试验田上发生的各种奇迹,也关注着华为、大疆、华大基因这样的创新企业。不过,作为一名基础科学的研究者,与深圳结缘一直等到了2016年。

俞大鹏年轻时候

那年春节,南方科技大学时任校长陈十一邀请我到深圳过年。当时,深圳开始大力投入基础研究,南科大已有组建量子科学相关院系的打算,我也想深入了解在深圳搞科研的环境。

这次非正式接触,让深圳变得具体了起来。我和爱人在深圳的街头闲逛,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活力和温度,尤其是福田中心区的规划和城市服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脑海里那些深圳创新企业的故事,通过城市的细节串联了起来,让我真实地感受到,许多创新企业在深圳取得成功是必然,在这样的地方做基础研究,既有创新氛围,也有产业配套,可以说大有可为。

节后,我便和南科大直接签约,搬到了深圳。很快,2017年,深圳出台实施“十大行动计划”,全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之都”,其中就包括打造十大基础研究机构。2018年1月,依托南方科技大学进行建设和管理,由我担任院长的深圳量子科学与工程研究院挂牌筹建,顺利成为十大基础研究机构之一,为我们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以下简称“国量院”)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各方面条件的支撑下,深圳的量子科研呈现“后来居上”的态势,先于许多城市的研究机构成为国家实验室的一部分。事实证明,我的选择是正确的。

我和陈十一校长开玩笑说,我们虽然是“私定终身”,但确实是缘分到了,修成正果。

二、务实,让国量院快速在福田落地生根

“死等就是等死”,我很喜欢这句话,能够快速从一张白纸上建成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靠的正是这种精神。

筹办国量院,头一个需要解决的难题就是场地。陈十一校长跟我说,南科大校园内场地紧张,国量院要快点办起来,得去校外找场地。

俞大鹏在日常工作中

量子研究院需要的场地要求不低,还要考虑到人才工作生活等环境,我和同事们前后考察了十几个地方,但都不是特别满意。究竟落子何处?确实有些迷茫。

2017年,河套进入我的视野。虽然当时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正式规划尚未落地,但政府已对这个地块的未来有了谋划。有关部门给我们送上了政策,积极协调符合条件的场地,很快便找到了这间承重达标的物流厂房。

2018年,在时任福田区委主要领导的推动下,各部门积极作为,研究院落地各项前期工作进展顺利,让我们决定推掉其他地方递来的“橄榄枝”,正式入驻河套。之后,历任的福田区主要领导对国量院的发展都给予了高度重视。

俞大鹏在日常工作中

重视并不是会议上说说,文件里写写的。当时这块物流园还是比较破旧,改造过程中面临一些难题。我记得那时候,时任福田区委领导班子常常下班后穿着便装到我们工地上来巡查,现场协调解决问题,让我们都很感动。

深圳干部非常务实,能干事、想干事、也干得成事,而且能够拧成一股绳,各部门可以高效解决一线面对的问题,把政策落实到位。在有些地方可能要干两三年才能干完的事,在这里很快就能得到解决。科学家提出来的各种诉求,只要政策允许,在这里都能快速得到响应。

干科研就是要快,不能等。一个研究说做就要做,等来等去,激情和想法都磨没了。特别是量子科学前沿,如果你不抓住机遇,可能就让科学界同行占了先机。国量院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深圳这支干部铁军功不可没。

俞大鹏在日常工作中

三、深圳有尊重人才、开放包容的氛围

深圳愿意平等地提供机会,这是很多年轻人喜欢深圳的原因。

人才是研究机构最重要的资源。吸引更多一流人才到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工作,是我工作的重点。

过去,深圳基础研究相对薄弱,主要是没有形成人才集群效应。万事开头难,有了最早一批开拓者,后面以人才吸引人才,就好办得多。

所以,在国量院起步的初期,在招揽人才方面,我打了一个“时间差”,首先吸引“愿意来的人”。一般来说,刚毕业的 “毛头博士”,需要做过多年博士后,有了比较好的资历,才能进入成熟的科研院所工作。我觉得,国量院作为深圳的一个新型研发机构,只要有优秀的研发项目,就可以给“毛头博士”,甚至学历不突出但是有想法的年轻人一个机会。

我记得我在一个科研人员组成的微信群里发现了一个很活跃的小伙子,是一个中科大少年班直升的博士,当时在加拿大做博士后。我觉得他的发言很有想法,就加他微信,问他愿不愿意来参加南科大量子科学与工程研究院挂牌仪式。没想到,他一来就爱上了南科大的氛围,加入了我们的团队,成为了挑大梁的人物。

我们团队可以说是“没大没小”。宽松的环境能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发挥每个人的专长,这是国量院从深圳文化中汲取的养分。现在,国量院在学术界形成了一个文化品牌,具有了吸引年轻人的感召力。

为了找到优秀的年轻科研人员,我还发动我的学生去找学弟学妹聊天,询问他们的科研意愿。我有空也会和他们一起喝咖啡,听他们的想法和顾虑,向他们推荐深圳的科研环境。

俞大鹏在人才公园锻炼身体

除了看能否在深圳实现学术理想以外,科研人员也有很多现实的考虑。做基础研究,需要心无旁骛,也可能要长期坐“冷板凳”。在尊重、礼遇人才方面,市、区两级都给了我们很多帮助。国量院刚刚落成的时候,我们的师生要回南科大的宿舍住,特别是有时候做实验做到很晚,很不方便。得知这个信息,区里就协调在河套给我们提供了宿舍。这些举措虽小,但很暖心。福田本身就是深圳的“首善之区”,住房、教育、医疗等保障方面条件很好,消费、娱乐也有地方去,年轻人很满意。

国际化人才也纷至沓来。我们借助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这个平台,透过深圳经济特区这个窗口,通过粤港澳大湾区联合实验室等顶层设计,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的国际团队。国际化的研究团队,极大开拓了我们的研究视野,对我们的工作大有裨益。

如今,我们也具备了向大湾区乃至全球进行学术辐射的能力。比如在香港,我们就可以带动香港物理学科人才在量子研究领域一起前行。

有各方面政策支持,加上深圳尊重人才、开放包容的氛围,国量院招引人才的工作事半功倍,得到了迅速发展。

四、福田,很合我们这些科研人员的口味

“玩”量子,非常烧钱,国际上只有少数国家能够负担得起这样规模的研究。我们之所以能成为国家实验室的一部分,国家、省、市、区对我们投资真金白银是关键。很多外国学者来参观国量院,都感到非常震撼,很多实验设备他们是没有办法想象的。

深圳也给了我们很大的自主权。这对于我们做科研来说,实在太重要了。政府对我们非常信任,只要在立项时承诺的指标兑现,只要资金使用合法合规,可以容忍失败。科研管理改革上的领先,让我们从不断试错中累积出了成果。很多年轻科研人才在深圳感到了和国外研究机构相似的科研文化和氛围,这就是深圳科研改革、人才改革成果的体现。

俞大鹏参加2022年中国高新技术论坛

国量院也正朝着具备“造血功能”的前景发展。目前,我们的长远目标就是造出通用量子计算机,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实现科研成果的“沿路下蛋”,就是要把中间技术也有效转化成生产力,服务于福田,服务于深圳“20+8”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这样既能回馈深圳,也能让我们获得持续创新的能量。

现在搞科研,必须和产业链紧密结合。比如,我们做量子信息技术的研究,和电子信息产业关系非常密切,很多项目都和福田的产业产生了互动,有的是要依托于福田的产业基础,有的则将为相关产业未来发展提供核心技术。

深圳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一直很强,产业基础雄厚,尤其是电子科技产业的基础非常棒,这为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开展科研提供了很大帮助。

之前有国际知名学府教授来深圳和我交流,说他们在国外做研究,很多构思要落地,还是得和华强北的创客合作,国外半年都做不成的东西,深圳几个星期就能完成。这就说明,以华强北创客为代表的深圳创客,确实有国际竞争力。

五、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发挥河套优势,我们有信心肩负好国家使命,完成国家任务。

量子计算机已经成为大国竞争的一个制高点,我们已经取得了先机。这几年,我们的科研成果多次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还有成果进入了“国际物理学十大进展”,能见度在不断提高。但这还不够,短期内我们要争取入选“世界科技十大进展”,我们还要争取去完成诺奖级的科研工作,这是一个宏伟目标,但我有信心在福田、在河套圆梦。

俞大鹏参加市民中心讲座深圳市政协委员讲堂活动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这可能是福田这个名字的最佳注脚。来福田,并非为享福而来,这里是一块适合搞新兴科技的试验田,也是科研人员实现个人理想的一块沃土。河套能够为科研人员提供各种可能性,为科研人员未来的发展提供各种机会,衷心希望更多的科研人才能够来到这里,与我们共同实现量子报国的梦想。

编辑 杨渝嘉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桂桐 三审 潘未末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王森/文 丁庆林/图 丁庆林 孙相熙 李瀚/视频)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