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一枝最萧散 | 南海潮

路来森
07-16 10:33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画竹,有人喜欢画丛竹,竹丛丛,摇曳有风致;但也有人喜欢画“一枝竹”,虽仅“一枝”,却也能以气场压住满幅,甚至成为长卷。

北宋画家文与可擅画竹,尤擅画墨竹,且自创“深墨为面,淡墨为背”的笔法,其所画墨竹“富潇洒之姿,逼檀栾之秀”,所以他也获得“墨竹大师”的美誉。

在墨竹之中,文与可尤喜画墨竹“一枝”。他画过一幅《墨竹图》,整幅画面,只是竹“一枝”:竹为垂竹,垂至画面过二分之一处,复翻卷而上;主枝之上,小枝数条,条条挺耸,有倔然之气;叶面,墨黑如漆,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虽只有“一枝竹”,但依然给人一种枝繁叶茂,婆娑洒脱之风致,让人能感受到勃勃生机以及一种“曲而不挠”的生命倔强。这枝竹亦能引发通感,你也能从它那茂盛的枝叶中,听到风吹竹叶的飘洒之声,感觉它已是一整片茂盛的竹林。

他的“一枝竹”是以少胜多。因此,时人评价文与可的“一枝竹”是“参差十万丈夫”。

苏轼,曾经为文与可的“一枝竹”题诗曰:“壁上墨君不解语,见之尚可解百忧。而况我友似君者,素节凛凛欺霜秋。”“素节凛凛欺霜秋”一句,完全把文与可笔下之竹人格化了。竹之性,亦是人之性。由此可见,文与可笔下的“一枝竹”是其本人的一种人格写照。

延至元代,或许是受文与可的影响,元代的多数画家都喜欢画“一枝竹”,且多为墨竹。如赵孟頫、顾安、柯九思、倪瓒、吴镇等。“元四家”之一的倪瓒,就特别喜欢画“一枝竹”。他的《春雨新篁图》画了竹一枝。其上,题跋者多多,其中叶著的题跋曰:“先生清气逼人寒,爱写森森玉万杆。湖海归来已蝉蜕,一枝留得后人看。”此题跋一方面揭示了倪瓒画竹风格的变化;另一方面,也对倪瓒的“一枝竹”作出肯定性评价,赞赏之情,不言而喻。

《竹枝图》卷是倪瓒画给好友陈惟寅的。上面倪瓒自题曰:“老懒无悰,笔老手倦,画止乎此,倘不合意,千万勿罪。懒瓒。”“笔老手倦,画止乎此”自谦里面,又有一份自得,足见他对这幅画的满意程度。

画面有竹一枝,斜斜向右伸出,贯通整幅画面;竹枝瘦劲,分支繁多,且茂盛,尤其是竹枝尖处,枝叶繁茂,给人一种蔚然的感觉;枝瘦,但瘦出一种硬度,瘦出一份筋骨抖擞的勃然精神。上有乾隆的题跋曰“一梢已占琅玕性,千亩如看烟雨重”,虽仅“一枝”,却能于“一枝”中,看到千千万万枝,仿佛千亩竹林,烟雨凝重,葱葱茏茏。

整幅画面,潇洒清逸,凛凛然,有腾踔之志。

何以中国文人画,独独钟情于“水墨一枝”?除了形式上受“折枝画”的影响外,我想更重要的还是寄托了一种文人意识。虽是“一枝”,但照常能彰显风神萧散的风致。所谓“水墨一枝最萧散”,“一枝”是一种圆满,小中有大,少中寓多,点可代面,可谓“一枝一世界”。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甘霖

(作者:路来森)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