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难题:超大城市基层矛盾纠纷的复杂性与棘手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对于深圳这样高密度、高流动性的超大城市而言,基层矛盾纠纷正呈现出一系列新形势、新特点,许多纠纷往往牵涉多个群体和层面,一旦处理不及时,小矛盾可能演变成大冲突,在网络舆论放大下更易引发连锁反应。基层矛盾纠纷日益突出的“复杂性”和“棘手性”给基层治理带来了严峻挑战。
传统的基层纠纷化解途径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诉诸司法等刚性机制,依靠法律程序解决纠纷,结果权威有序,但过程费用高、周期长,难以及时回应基层多发的矛盾;另一类是依托乡土熟人社会的调解等柔性机制,方式灵活成本低,但在超大城市陌生人社会中效力有限。事实证明,在当代多元冲突面前,单一手段难以奏效。例如,针对一起社区噪音纠纷,若仅靠邻里调解可能因缺乏权威无法解决,走法律途径又耗时耗力影响邻里关系。如何创新治理方式,在基层有效应对此类复杂矛盾,成为亟待破解的现实难题。
观念转换:“受限涌现”协商治理模式的理论重构
面对基层治理难题,亟需在理念上实现从线性管理向协商治理的根本转变。深圳这样一个高度流动、结构复杂的超大城市,其矛盾纠纷治理已不可能依赖单一主体的命令响应式调处逻辑,而必须构建一种更加灵活、更加韧性的治理机制。在此背景下,源于复杂性理论的“受限涌现”概念,提供了观察和重构基层协商治理的新视角。
“受限涌现”既不同于传统复杂性理论所强调的“自发生成”逻辑,也区别于典型的“行政主导—组织协调—科层应对”模式。它不是完全去中心化的自组织过程,而是在制度规则、组织边界与价值导向明确设定的前提下,由权威性机构(如基层党组织、派出所、司法所、社区居委会等)进行制度引导、资源配置与秩序设形,从而激发出系统内部多元行为体之间的互动、碰撞与演化。在这个过程中,矛盾纠纷的解决方案不是预先设定的,而是通过协商对话、利益协调与情理法融合,在一定规则约束中逐步“涌现”出来。这种机制体现了“有规矩的灵活性”“有限度的自组织”,兼具治理的秩序性与创造性。
在“一核多元”治理结构中,政府由过去的“纠纷解决者”转变为“协商引导者”和“秩序架构师”,其关键职责在于:设定制度边界、提供公共平台、协调价值期待。在这一制度框架内,各类社会主体如社区议事成员、居民代表、专业调解员、行业组织等,得以基于自身资源与视角平等参与协商博弈,尝试多种解法并实现动态调整。这种引导下的互动协商,既避免了“各说各话、众声喧哗”的无序状态,又突破了“行政命令一锤定音”的刚性框架,展现出更强的问题适配性和治理弹性。
从治理逻辑上看,“受限涌现”对传统协商治理模式构成了内在重构。一方面,它将协商嵌入矛盾纠纷的全生命周期中,强调“协商不是一时一地的调解,而是伴随问题演化的动态治理机制”;另一方面,它改变了协商结果的生成逻辑,从“预设共识”转向“博弈生成”,强调共识的演化性与实践性。这不仅提升了多元主体的参与意愿和协同能力,也让协商成果更具合法性与稳定性。特别是在一些棘手、复合、多因的问题中,协商所形成的“涌现式解法”,往往更具情境贴合力与社会认可度。
综上,“受限涌现”既是对复杂社会现实的敏锐回应,也为城市基层治理提供了一种制度可嵌入、行为可引导、过程可适应的治理模式。这一理念的引入,正为深圳打造全过程、全链条、全周期的矛盾纠纷治理体系提供理论支撑与机制突破。
路径创新:“协同—适应—反馈”的全周期治理机制
将“全周期协商”理念落地,需要实践探索可操作的治理机制。深圳在基层治理方面已有诸多有益尝试,如建立街道矛盾调解中心、“1+3+N”多元调解平台,搭建社区协商议事厅,以及街道应急预警联动系统等,这些实践都为实现基层矛盾纠纷化解的全周期治理打下了基础。深圳的实践经验体现出了多元主体协同、预防与调处结合、信息快速联动等特点,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度的制度整合和流程再造,设计出“协同—适应—反馈”的全周期治理新路径。具体而言,可从以下三个环节着力——
协同(Coordination):整合分散的基层治理资源,构建联动高效的矛盾纠纷化解网络。以街道矛调中心为枢纽,打通各部门、社区和社会组织之间的信息壁垒,实现协同共治。通过“1+3+N”多元调解平台,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渠道有机衔接,形成统一受理、分类处置的工作格局,避免推诿扯皮。各相关主体明确职责分工,又保持紧密沟通,一旦发现矛盾苗头即可迅速召集协商力量介入,形成“平台共用、矛盾联调”的局面,大幅提升纠纷化解效率。
适应(Adaptation):引入灵活自适应的协商流程,根据矛盾的发展动态不断调整策略。在社区协商议事厅等平台组织多轮次、分层级的协商,允许当事人、居民代表、专家调解员和职能部门等依次介入,提供多样化视角和方案。对于突发性或疑难纠纷,通过街道应急联动系统快速启动应对预案,先行稳控局势,再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协商方案。协商过程中注重引导和约束并举:基层治理人员或“社区领袖”居中调控节奏,确保讨论聚焦问题、兼顾情理法理;同时鼓励各方提出创造性的解决办法,在制度框架内尝试“小步快跑”的调整。这样,治理机制能够对矛盾变化做出迅速反应,实现动态迭代的“受限涌现”——不断试错中寻求逐步逼近各方满意的解决路径,保证化解过程始终处于有效控制之下又富于弹性。
反馈(Feedback):建立常态化的反馈评估机制,实现治理闭环。每一起纠纷解决后,及时收集各方对协商过程和结果的评价,总结经验教训,反哺到制度完善中。依托矛调中心的信息系统,汇聚街道、社区的矛盾纠纷数据,运用大数据分析发现高发问题和管理漏洞,定期向决策层提出政策优化建议。例如,某社区停车纠纷频发,可以据此完善社区停车管理规定,从源头遏制矛盾冲突的诱因。对协商化解过程中暴露出的政策灰色地带或职责交叉问题,反馈给相关职能部门推动治理流程再造,避免类似矛盾重复发生。此外,引入第三方机构或专业团队对全周期协商机制进行评估监督,持续跟踪其效果和群众满意度,以便不断调整改进,形成自我进化的治理体系。
综上,构建“协同—适应—反馈”的全周期协商治理机制,有望使深圳这样的超大城市更游刃有余地应对基层复杂矛盾。通过多主体的协同配合、协商过程的灵活迭代和制度化反馈改进,基层纠纷将被更有效地化解在早、化解在小,治理体系的韧性与公信力也将随之提升。这一探索不仅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也可为中国超大城市治理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方案。
【本文系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基于全周期理念的深圳城市治理体系建构研究”(编号为SZ2023B021)阶段性成果】
(作者为深圳大学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副所长、深圳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长聘副教授)
编辑 秦天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王雯 三审 甘霖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11月9日,我们将迎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以下简称“十五运”)。赛事临近,无论你是投身运动热潮、感受竞技魅力,还是想为拼搏健儿传递心意,都不妨来鹏友圈,留下对“十五运”的专属祝福!带上话题#我为十五运加油#,一同为运动健儿呐喊助威,为“十五运”热烈喝彩! 【本期话题】#我为十五运加油# 【活动礼品】读特积分、优质动态随机掉落深圳盒子 【活动时间】即日起至11月22日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已进入冲刺倒计时,想解锁超省心的观赛方式?赶紧打开“十五运全景魔方”(https://huodong.dutenews.com/H5/nationalGame/pc),一键解锁观赛全攻略!无论是赛事速递、赛程全览,还是购票指南、规则科普,都能在这里轻松找到!快到鹏友圈带话题晒出你的使用截图,和鹏友们分享专属观赛攻略吧! 【本期话题】#十五运观赛神器# 【活动礼品】读特积分、优质动态随机掉落深圳盒子 【活动时间】即日起至11月22日
01:00#十五运读特小记者推荐官# 深圳,创新之城,活力之都,邀您共赴十五运之约 深圳,这座改革开放的先锋城市,以创新为魂,活力为韵,正张开双臂欢迎四方来客。在这里,高楼林立,平安金融中心直插云霄,深圳湾“春笋”展现滨海艺术魅力,市民中心如大鹏展翅,彰显行政心脏的活力。 深圳还是“千园之城”,1320座公园如绿色明珠镶嵌城市,大鹏半岛的碧海银沙与梧桐山的云海日出,让人流连忘返。漫步南头古城,千年文脉与现代文创交织;走进大芬油画村,艺术气息扑面而来。 十五运会期间,深圳更添独特魅力。在宝安欢乐剧场等智能场馆,AR导航、AI机器人服务等前沿科技,让您体验未来之城的精彩。赛事之余,您可参与“全民全运”系列活动,在虹桥公园自由式小轮车赛场感受激情,在深圳湾畔的马拉松赛道尽览山海美景。 十一月的深圳,阳光与激情同在。让我们相约深圳,在十五运的青春礼花中,共赴一场创新与活力的盛宴!
01:11#十五运读特小记者推荐官# 亲爱的全国各地朋友们: 如果让我用一个词形容我的城市,那一定是“奔跑”。深圳,就像我们班那个永远充满奇思妙想的同学,永远在创造,永远向前。 站在莲花山顶俯瞰,你会看见这座城市的心跳——高楼如雨后春笋般生长,深南大道上车流如织。但深圳的魅力不止于此。周末的深圳湾,白鹭在红树林上空划出弧线,远处香港的青山若隐若现。科技园的深夜,大厦里依然亮着点点灯光,那是无数梦想在发光。 这里是大疆无人机起飞的地方,是腾讯QQ诞生的摇篮。走在华侨城创意园,旧厂房变身艺术空间,咖啡香混着油墨味;盐田港的巨轮鸣着汽笛,把“中国制造”送往世界每个角落。 来自天南地北的人,带着各自的乡音和梦想,把这里变成了家的模样。 朋友们,欢迎你们来看看这座“奇迹之城”。来感受创新的脉搏,看看科技与自然如何共舞,体会什么是“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座城市,会用它年轻的心跳告诉你:梦想,永远值得奔跑。 深圳准备好了,期待与你相遇!

#南山志愿者读特小记者站#手工筑梦,温暖相伴 在11月2日我参加了助残活动——手工筑梦温暖相伴。这次活动,让我感触很深。 场地内非常热闹,几个志愿者围着两三个陪护对象。有的志愿者与陪护对象边聊天边辅助他制作,有的志愿者虽然沉默不语但手上速度依旧不减。“用这个胶水轻轻点在这朵花上,就大功告成啦!”有一家人很少参与集体的活动,在这一次手工制作也在志愿者的鼓励下,他们举起自己做好的成品,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原本略显羞涩的陪护对象,逐渐放开身心,主动与身边人交流心得,闲聊家常,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创作一件件精致的手工作品,相继带隐身,每一件都承载着大家的期盼。 这次活动以手工制作为桥梁,既帮助陪护对象锻炼了动手能力,丰富了精神世界,也让志愿者与陪护对象产生了感情,让志愿者们体会到责任与担当。
- 友情链接: 深圳新闻网
- 粤ICP备10228864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917号
- Copyright @1997-2023 深圳特区报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