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放置在办公桌上的充电宝突然自燃冒烟,所幸及时处置未酿成损失。这一幕发生在7月9日深圳市南山区某写字楼内。该事件再次引发消费者对移动电源安全性的担忧。
近期,罗马仕、安克等知名充电宝品牌启动了涉及百万台产品的大规模召回。这场大规模召回行动遭遇了现实难题。据了解,目前快递公司普遍拒收个人用户邮寄的充电宝。相关企业转而引导消费者通过“盐水浸泡”方式自行处理产品,并以此作为退款的前提条件。这一方案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争议。部分消费者反映,在操作过程中遇到充电宝冒泡、析出黄色物质甚至膨胀鼓包等异常状况。
上述自行处理充电宝的方式是否合理?相关专业人士在采访中表示,处理存在隐患的充电宝,最安全稳妥的方式仍是交由具备资质的专业机构处置。
电芯为充电宝核心部件,高温加剧其自燃风险
近日,读特新闻记者在专业人士协助下拆解了一款带有3C认证的合规充电宝(自行拆解系报道需要,具有危险性,请勿模仿)。拆解后可以看到,充电宝主要由电芯、电路板和外壳三部分组成。
读特新闻记者在专业人士协助下拆解的充电宝,包含电芯、电路板和外壳三部分。
据上述专业人士介绍,电芯作为储能单元,是充电宝最核心的部件,其性能直接决定产品的容量、充电速度、安全性和循环寿命,工作原理即通过锂离子在正负极间的迁移实现充放电。
而温度对于电芯安全性而言十分关键。中汽研新能源汽车检验中心(天津)有限公司工程师李海强等在知网公开发布的《锂离子动力电池热管理技术分析》一文中写道,在高温工况下,充电过程中极易发生副反应,使电池发生不可逆的容量衰减,造成其循环寿命降低。当电池温度过高时,还有可能发生热失控、自燃甚至爆炸。
这也意味着,充电宝的安全风险在夏季高温环境下尤为突出。
日前,读特新闻记者向多家快递公司客服咨询了解到,目前无法揽收任何个人用户邮寄出的充电宝。“运输途中可能引发火灾,尤其夏季高温,整车的快递都可能有危险。”一位快递网点负责人表示。此前,一位顺丰快递员告诉记者,即便顾客在小程序下单邮寄充电宝,订单也会被强制取消。
因物流受阻,各家充电宝品牌在6月底向消费者提供了一套“自行处理”流程:扫码登记产品信息、耗尽电量、用盐水浸泡、最后安全丢弃。整个操作过程需拍摄视频记录,完成后提交客服审核,作为退款凭证。
消费者木杉(化名)此前手中有一款符合安克召回型号的充电宝,在提交退款申请后迟迟未获反馈,最终选择自行泡盐水处理。上传操作图片后,安克通过了其退款申请。
不少消费者做出了同样的选择,社交媒体上的实操视频却暴露了更多风险场景。有消费者泡盐水处理后,充电宝出现大量气泡、析出黄色物质,疑似存在安全隐患。
消费者在社交媒体上晒出的“浸泡盐水”处理充电宝。
个人用盐水处理充电宝仍有风险
面对争议,“盐水浸泡”方案再次引起诸多讨论。
2025年1月,深圳市科技创新局发布的《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功能安全规范(征求意见稿)》第七条确实提到:对于维护风险较高的锂电池系统,可进行报废处理。若选用泡水惰化处理方式,应在客户同意后进行。
其具体操作包括:使用重量比例为5%的盐水浸泡锂离子电池4小时、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24 小时。泡水时,依次刺破电池,使水尽可能进入电池内部。放电完成后,应进行验电、沥干处理,交由专业回收单位处理。
一位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博士向读特新闻记者解释了盐水处理的原理:“盐水能促进锂电池放电释放能量,控制温度防止明火,且不会阻碍内部气体溢出,防止高压爆炸。”他提到,电池工厂和汽车厂处理磕碰锂电池即采用此法。
然而,专业操作与个人实践仍存在显著差距。据介绍,上述操作过程中会释放有毒气体氯气,需要在通风环境进行。
该博士强调,“工厂使用盐水处理的核心目的是让电池在受控条件下释放内部能量,提升后续处理安全性。但非专业人士如此操作可能会承担额外风险,因此目前不鼓励个人在家私自处理。”
对于浸泡后的盐水废液,工厂会统一收集处理。个人则缺乏安全有效的处置途径。随意倾倒可能污染环境;即使不倾倒,电解过程产生的氯气本身即污染源。
这也意味着,“盐水浸泡”在专业规范和技术原理上成立,但其严格的操作要求、潜在的安全风险以及棘手的废液处理问题,使得该方案难以安全落地于个人消费者层面。该博士认为,对于存在隐患的充电宝,最稳妥的方式仍是交由具备资质的专业机构处理。
编辑 黄力雯 审读 郭建华 二审 关越 三审 詹婉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