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新闻全媒体记者 袁春燕 通讯员 陈晓文/文 记者 陈建华/图
深圳城市中轴,一条贯穿龙华南北的“新城市脊梁”正在生长。
今年,《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正式印发,明确将龙华南部片区的民治街道和龙华街道纳入深圳都市核心区,并在北部片区布局城市功能中心,为全区擘画了南北“双中心”的战略空间布局。
鹭湖中心城。
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发展“新格局”。龙华以南北“双中心”为支点,以全面深化改革创新举措,推动七大重点片区加速发展,在175.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开启从“地理中心”向“功能中心”的历史性跨越,全力再造新龙华。
城区焕新
产业集群与新质生产力的崛起密码
梅林关枢纽:从“交通咽喉”到“创新中枢”的蜕变
2025年,随着前期服务商招采工作的高质量完成,12项开发统筹任务全面启动,未来十年的建设蓝图正式铺展。华南物流园“腾笼换鸟”——8块土地的高效入库释放出连片产业发展空间,转型升级后首宗产业总部用地完成遴选,未来这片关隘枢纽将蜕变为集聚高端要素的创新高地。
龙华中轴数字产业核心区:城市数字化转型的“龙华样板”
北站数字经济总部经济集聚区与中部国际工程设计总部经济集聚区的加速布局,彰显着龙华中轴的门户担当。龙华设计产业园的“双期联动”(一期启用、二期开工),深港融合空间的前瞻研究,共同勾勒出数字经济与城市设计的共生图景。这里不仅是产业升级的试验田,更将为超大城市数字化转型提供可复制的“龙华样板”。
九龙山数字城:智造浪潮中的“三生融合”范本
17家“专精特新”企业入驻龙华智能科技产业园,稳健医疗产业大厦拔地而起,龙澜大道新围互通通车打破交通壁垒……九龙山数字城正以“数字智造+生态科技”双轮驱动,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智造中心。这里不是单一的产业园区,而是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未来之城,正吸引着优质资源如潮水般汇聚。
鹭湖中心城:北中心崛起的“四梁八柱”
作为深圳“中优”“北拓”的战略支点,鹭湖中心城正以“四馆”、观湖实验学校、荣超新时代广场等公建配套筑牢城市根基,以三一云都产业园、湾区激光谷等产业项目积蓄发展动能,以千亿级国际医疗器械城锚定未来赛道,打造新一代城市中心,重塑龙华北中心的价值坐标。
龙华超级商圈:湾区消费首选地和体验地
壹方天地加速释放首店集聚效应,以“首店、首发、首演”三首经济激活消费核心动能;联润大厦作为空间载体,承载全球跨境全品类选品中心建设重任,以“买全球、卖全球”的开放视野,搭建贯通世界消费资源的新枢纽。
当商业地标遇上龙华商业中心、海岸城等规划蓝图,龙华超级商圈正以“全国级商圈”的定位,联动北站、红山、Costco开市客等商圈,构筑“大商业”矩阵,引领消费向“高”向“新”升级,打造湾区消费首选地与体验地。
大浪时尚小镇:从“制造”到“智造+时尚”的蝶变
美憬阁酒店启幕,大浪北路的贯通畅行,名牌时尚创意广场的竣工投产,勾勒出小镇的产业新貌。深圳(龙华)·米兰双城时尚周亿元级的意向交易,“大浪杯”赛事IP的国际影响力,见证着小镇从“服装基地”到“全球时尚地标”的华丽转身。这里不仅是时尚产业的集聚区,更是文化出海的桥头堡。
观澜文化小镇:东方美学“文旅新范式”
观澜河干流碧道古墟段栈道和牛湖水碧道相继开放;东方美学片区首开区建设“初露光芒”;国际陶瓷驻留中心等20余家新业态入驻活化古村,第三届古墟文化主题系列活动掀起文旅热潮。重磅引进的“《哈利·波特》禁忌森林之旅”沉浸式夜游项目成功落户,以“文化+科技+旅游”新型文旅消费品的独特魅力,进一步丰富小镇“微度假、文体旅、近郊游”目的地的业态矩阵,为深圳北部文旅地标增添国际超级IP新亮点。
城市造“芯”
“地理中心”向“功能中心”的战略跃迁
处于转型升级、高位求进关键节点的龙华,以南北“双中心”、南北“双十园”战略规划,全面融入深圳市“一核多心网络化”的城市空间格局。这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开发,更是龙华从“地理中心”向“功能中心”的战略转变,其背后是龙华区委、区政府的前瞻谋划和长远布局。占龙华全域60%的七大重点片区如嵌入城市机体的“芯片”,以功能分工与协同创新“组合”成区域发展的发动机,为全力再造新龙华注入澎湃的动能与活力。
南中心:要素流动的“超级节点”
以深圳北站、梅林关枢纽、龙华中轴数字产业核心区、华南物流园形成发展极。4.63平方公里的梅林关片区,肩负着破解城市发展瓶颈的历史使命——以交通枢纽、产业中枢、公共活力空间的重构,形成要素流动的“超级节点”。地上,空中连廊串联星罗棋布的商务集群;地下,四通八达的轨道交通网络终结“关隘瓶颈”。这种立体城市开发模式,极大释放了空间价值,也将重塑城市发展的动力机制,成为深圳都市核心区的重要增长极。
北中心:智造擎动未来强“芯”
北中心以鹭湖中心城为主体,联动九龙山数字城、大浪时尚小镇,以“新能级、新品质、新交通”为核心,构建湾区数字经济创新中枢。“新能级”体现在电子科技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等创新平台的集聚,为产业升级提供智力支撑;“新品质”通过“超级十字山水轴”的生态布局,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新交通”依托22号线、18号线等轨道交通网络,拉近与前海、河套等战略节点的时空距离。有别于传统意义的行政中心,北中心立足“深圳都市圈战略支点、湾区数字经济创新中枢、生态宜居绿美智城”三重定位,打造面向未来、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一代中心区,与南中心形成“南北错位、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共同撑起龙华从“地理中心”向“功能中心”跨越的战略骨架。
双十园生态骨架:蓝绿空间的共生哲学
南北“双十园”连通示范项目,将九龙山、鹭湖、梅林关等超100平方公里的蓝绿空间串联成网,构建起“山、水、城、园”共荣共生的生态格局。这是城市发展的生态基底,更是“两山”理论的生动实践——通过公园、碧道、骑行径等连通工程,将生态价值转化为发展动能。
城“势”未来
冲刺第四次飞跃的龙华路径
从工业重镇到功能新区、行政区,再到纳入深圳都市核心区,龙华已完成三次历史性飞跃。面向“十五五”,“再造新龙华”的目标,彰显着这座年轻城区的雄心壮志。
解锁密码藏在空间、创新、交通三大优势的叠加效应中,藏在“1+2+3”制造业与“3+3+2”服务业互促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里,更藏在“双中心、组团式、生态型”的空间发展新格局中。
在空间布局上,龙华推动南北组团式均衡化发展。北部加速龙华中心区建设,打造新质生产力集聚区;南部深化都市核心区建设,提升北站枢纽的辐射能级。在产业发展上,坚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既要挺起电子信息、数字经济等产业“脊梁”,也要培育消费经济、文旅经济等新增长点。在发展逻辑上,坚持产城融合理念,让产业为城市赋能,让城市为产业筑基,实现生产效率与生活品质的同步提升。这是一场关乎城市未来的战略布局,更是一次对超大城市发展规律的主动探索。
站在“十四五”与“十五五”的历史交汇点,龙华的发展画卷已清晰可辨。作为龙华区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主阵地,七大重点片区持续汇聚动能,未来将以产业集群之姿、创新驱动之势、产城融合之美,在超大城市区域协调发展的时代答卷中书写“龙华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