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在深圳举办。在繁荣文艺创作论坛上,中央戏剧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郝戎发表主题为“新大众文艺视野下的新文本现象”的主旨演讲。郝戎表示,大众文艺与数字技术实现双向奔赴,虽然是个人表达的集体风貌,但更容易形成文化共识和感受的共同体,形成中国独特的叙事体系。
亿万人民在互联网进行新文艺创作
什么是“新大众文艺”和“新文本现象”?在郝戎看来,“新大众文艺”是基于国家科技、经济、社会、文化的迅猛发展,在数字技术、人工智能、互联网平台、新媒介融合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来的文艺新现象。
“亿万人民正在互联网上进行着新的文艺创作,正在改变创作与接受、生产与消费等各个环节,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新文艺形态。”郝戎举例说,“视频化”阅读、“移动化”传播、“打工者写作”等都是新文艺形态的体现。加上各种人工智能的辅助,比如某平台用户以15秒短视频重构《红楼梦》的人物关系,有的能每秒几千字的速度生成文学作品,某动画在网站引发百万条的弹幕互动,“可以说科技赋能艺术生产,其潜力不可限量。”
郝戎表示,新大众文艺是一种跨媒介写作,融合了文字与图片、声音与影像的“新文本”,引发了多模态叙事的范式,催生了许多富有活力的文艺形式,成为一个潜力无限的文艺形态。
人人皆可为作者,老少皆可成博(播)主
“新大众文艺”新在哪?郝戎认为,“新大众文艺”为新的历史语境下的大众文艺,表现在创作主体、过程、形态等方面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特点。
“新大众文艺”出现后,创作主体不设限制。郝戎表示,目前大众正以空前的规模和极大的热情投入文艺创造,从传统的接受者转变为创作者,改变了文艺主体的形态,“可以说人人皆可为作者,老少皆可成博(播)主,个个都是批评家,文艺创作和评论降低了门槛。”
“新大众文艺”还存在交互性。郝戎解释道,当前,线性的阅读、观看、传播方式变成了非线性;创作与接受、接受与传播、生产与消费同时进行,可以边创作、边分享、边接受反馈;文艺也因互联网而盛行,因移动终端而更为便捷。创作方式从私人化转向全民参与的“交互实验”,例如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繁花》正是在读者的“催更”中写成。
科技赋能是“新大众文艺”的另一特色。在郝戎看来,人工智能的崛起为大众文艺创作插上了翅膀,突破了传统媒介的局限,推动多种新媒介深度融合,极大丰富了当下的文化生态。科技与文艺双向赋能,不仅媒介融合,文本也从单一文字向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的多模态转变,融合成新文本,新文本风格化且不断流变,反映了技术对文艺形态的重塑。多模态会产生更多的文艺产品,可以在网络环境中形成创作、接受、传播的共同体,塑造共同的文化要求,关注共同议题和公共价值。
大众文艺与数字技术双向奔赴
新事物的出现往往伴随着新问题的产生。郝戎直言,“新大众文艺”将日常生活体验化为公共文艺产品时,面临表面化与碎片化,甚至是粗鄙化和低俗化,同质化和类型化等问题。
在流量的驱使下,“新大众文艺”带有一定商品属性,创作者将沦为“数字佃农”,而算法推荐机制亦容易形成“信息茧房”。据统计,大众平均每天花在知名平台同质化内容上的时间不少于3小时,技术使人陷入文艺感知的闭环。千文一算法的生产模式,更让文艺失去了本该传达的生活信心和生命体验。
应如何借力“新大众文艺”并推动其健康发展?郝戎认为,“新大众文艺”的盛行必然倒逼文艺工作者对自身的创演进行反思,从而更好地贴近人民性,顺应时代的潮流。与此同时,“新大众文艺”正从传统文艺汲取能量,壮大自己,形成专业深度、思想高度、美学力度。更重要的是,“新大众文艺”通过互联网这一通用的世界媒体,通过直播、短视频等直观的方式,表达日常经验和生活以彰显传统文化。
“大众文艺与数字技术实现双向奔赴,虽然多被用于个人表达,但更容易形成文化共识和感受的共同体,形成中国独特的叙事体系。”郝戎建议,面对“新大众文艺”的兴盛,更应守正创新、激浊扬清,发挥新大众文艺共同体的作用,弘扬中国精神、彰显中国力量。
编辑 张克 审读 郭建华 二审 关越 三审 郑蔚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