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上午,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主办,广东省委宣传部、深圳市委宣传部、紫荆文化集团、鹏城实验室承办的2025年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之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论坛在深圳举行。与会嘉宾围绕 “从实验室到产业——科技文化融合的最后一公里”展开圆桌对话。
谈及文化与科技融合过程中面临的技术瓶颈或商业挑战,北京邮电大学校长徐坤指出,目前大模型训练所依赖的语料多为互联网开放资源,而真正专业性强的高质量资源仍然分散于传统机构中,尚未形成文化资源的集约效应。这给未来数字文化产品的内容落地与价值转化带来了诸多限制性的挑战。
针对这一挑战,徐坤建议:一是加强数据治理体系建设。组建跨行业文化数据共同体,明确资源基础、利益分配与协同机制,推动开放标准化进程,为文化数据的合法合作提供技术和制度保障;二是打造集约型数字基础设施。开发基于国产技术的文化资源互联互通与共享平台,推动资源高效整合利用;三是培育文化数据的新质生产力。构建文化领域的大模型、小模型和智能综合体,进一步实现文化资源的精准捕获、快速转化和高效传播。
“文化强国的建设,离不开高水平的高校人才管理。”徐坤表示,当前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进入智能时代,如何培养融合型的高质量人才,是高等教育面临的一大挑战。他认为,探索全新的人才培养体系,不是简单的在现有学科上“1+1”,而要打造具有前瞻性的新学科。
徐坤提到,该校正在积极探索“无边界大学”模式,释放产业规模效应。该校提出了文化计算的理论与技术体系,尤其在文化资源大数据服务集成方面,建立了集采集、存储、计算、传播等为一体的文化大数据服务体系,以中华文化的语义场景为核,拓展多元场景应用。
同时,该校还构建了开放平台,汇聚7000多个开源数据库,覆盖40余个行业数据库,以及100多种通用大模型与专业大模型,发动师生深入探索产权合作新模式。希望通过学科交叉创新、技术孵化、智能技术赋能以及生态协同共创,助力高校实验室研发的技术走完产学研闭环的“最后一公里”,实现科技成果向文化产业的有效转化。
编辑 刘悦凌 审读 张蕾 二审 张玉洁 三审 徐雅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