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社记者、起底工作室主持人徐潘依如:在媒体变革浪潮中“亮剑”前行

深圳报业集团记者 邱志东/文 陆颖/图
05-27 11:48
摘要

中国日报起底工作室凭借创新与坚守,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之路,生动展现了主流媒体在新时代的担当与作为。

在当今“人人皆媒”的时代,媒体格局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中国日报起底工作室在这场浪潮中,凭借创新与坚守,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之路,生动展现了主流媒体在新时代的担当与作为。

起底工作室主持人徐潘依如,七年前还是海外社交媒体编辑队伍中的“小透明”,如今已成长为拥有300万粉丝的媒体创作者。她所在的起底工作室,活跃在国际舆论场,直面针对中国的误读与偏见,以三个关键“变革”实现了突破。



叙事方式从“宏大叙事”迈向“情感共振”,是起底工作室的一大转变。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观众更倾向于先“被看见”。起底工作室深知这一点,在报道中摒弃抽象的政治术语,采用接地气的大白话讲述故事。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我在人民大会堂哭了》这一报道,聚焦藏族人大代表格西王姆深耕敬老院16年的故事。故事虽小,却阐释了中国式民主“积微成著”的大主题,不仅在国内引发强烈反响,还有力回击了西方对中国少数民族人权问题的偏见,让海外网友看到了真实的中国。这表明,讲好中国故事,关键在于贴近民众心跳,用温暖的叙事引发情感共鸣。

传播渠道的重构,为起底工作室带来了新机遇与挑战。过去,主流媒体比拼发行量和频道覆盖,如今则更关注点赞率、完播率和算法推荐。社交媒体和短视频的兴起,打破了西方对新闻渠道的垄断,为国际传播创造了弯道超车的机会。起底工作室在海内外十多个社交媒体平台布局账号,尽管粉丝量并非名列前茅,但单帖互动和浏览量表现出色。短视频不仅实现了话语权的“平权”,还革新了生产方式。以《我在人民大会堂哭了》为例,借助格西王姆的社交媒体账号提供的素材,视频从构思到制作仅用两天时间。不过,社交媒体也带来了诸多困境,如真相变得昂贵复杂、遭遇封号贴标等恶意打压,但起底工作室毫不退缩,在舆论战中坚定捍卫真相。

技术手段的革新,为起底工作室注入了强大动力。2023年起,工作室引入AI主播,提高多语种新闻生产效率,大语言模型成为办公标配,媒体大数据平台提供精准内容推荐和风险预警。面对AI带来的风险,起底工作室也保持警惕,早在ChatGPT出现时,就率先指出其在涉疆问题上的训练数据偏见,相关报道被200多家外媒引用。在全球信息战场因AI算法开辟新战线的当下,起底工作室积极抢占阵地,展现出主流媒体的前瞻性。

在这场媒体变革中,起底工作室从“媒体记者”向“内容创作者”“平台运营者”转型。他们深知时代在变,技术在变,叙事在变,传播渠道在变,但对真相的尊重、对专业的坚守、对使命的执着始终不变。凭借五千年文明的深厚底蕴和十四亿人民的坚定支持,起底工作室在算法围墙和西方封锁中,不躲、不让、不退,以笔为刃,在“讲好中国故事”的战线上奋勇前行,成为主流媒体变革发展的生动缩影。

编辑 秦涵 审读 伊诺 二审 周梦璇 三审 万晖

(作者:深圳报业集团记者 邱志东/文 陆颖/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