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在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论坛上,中国作协副主席、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第一个登台,作题为《文化传承与保护需要大文化观的指引》的主旨演讲。
演讲中,他首先说,“今天所以到这个论坛上来,谈一点感想,与我这些年来的行迹有关。因为个人对于唐宋诗词的兴趣,文学本身之外,读了些彼时代的历史,特别是相关的政治经济;同时,又出去行走,考察了一些诗人行吟的地方。”
阿来说,杜甫与陆游等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家,以他们真挚的态度,高超的艺术,为那个时代留下了许多生动而真切的记录。这些记录有关于道路,有关于道路串联的驿站与城镇,有关于农耕时代的乡村,有关于彼时彼地的人类社会面貌与人类生活。因此对当下,无论是文化遗产发掘,非遗传承,还是文旅融合,都是相当宝贵的资源。
阿来动情地说道,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三千多年未曾中断的文字史,正是法国当代文化人类学家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在上世纪呼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予充分重视的那种“真正同质积累性”的历史文化。中华的文明史,中国人的文化观正是在层叠累积的过程中日渐深厚而又日渐演进。
“当下文旅开发热潮中,我们有如此丰厚的遗产积累”,阿来说,但有时候呈现出来的效果却不如人意;他举例说,某地重建了一座楼阁,但遗憾的是,造楼者没有去典籍里搜寻我们的集体记忆,“没有这些文字,这座楼并不比这个城里刚造的新楼更有价值。因为没有开掘其中的文化,就没有彼时生活的气息,时代的气息。中国的楼阁,黄鹤楼、岳阳楼之所以驰名天下,令人神往,并不仅仅因为那楼本身,而是因为李白和崔颢的诗,是因为范仲淹的文章。”
对于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阿来在演讲中也给出了自己的观察与建议。“今天,中国已处在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上,但在不同地方,在文化遗产传承和古城及古迹的保护与呈现过程中,如何开掘遗存的文化资源,还是一个很值得重视,值得深入研究的根本性问题。其间,社会科学方面的成果转换,还是一个亟待研究解决的课题。”
阿来进而指出,如果脱离了大文化观的笼罩,脱离了对那个时代精神的体察,保护就体现不出更大的价值,文旅开发就难免碎片化。“而碎片化的结果,自然是同质化加急切的商业化,不但没有真的,要造出假的,更有甚者,是把真的也搞得像假的一样”,他认为。
“一切文化遗产,一切古城古物,都与那个时代相关。与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相关,与那个时代的审美相关,与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情趣相关”,阿来说。
编辑 秦涵 审读 伊诺 二审 周梦璇 三审 万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