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新闻全媒体记者 杨曦 通讯员 张嘉 文/图
近日,深圳市郁森林自然教育科普中心组织15名青少年志愿者走进大顶岭山林公园,开展“边坡修复工程师”主题志愿服务,用实际行动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

青少年变身“工程师”,走进山林开展边坡修复。
活动现场,在专业讲师的指导下,青少年志愿者们化身为“小小工程师”。他们手持测绘仪穿梭在山林间,仔细观察地形起伏,认真绘制等高线图。随后,沿着天然地势挖掘出蜿蜒沟渠,这些沟渠如同大地的“毛细血管”,不仅能在雨季拦截70%的地表径流,还能将水土资源输送给坡地植物,让志愿者们惊叹:“原来不依靠水泥硬化,利用地形也能有效留住水土!”
针对易发泥石流的V型山谷,志愿者们充分发挥创新思维,就地取材搭建原木谷坊。他们将周边采伐的荔枝木横向嵌入山谷,构建起阶梯式过滤屏障,并在每层填充碎石与枯枝败叶。这一巧妙设计既能减缓水流速度,又可截留80%的泥沙。据讲师现场测算,10座谷坊每年可拦截约5吨有机质,这些天然肥料将为新栽种的固坡灌木提供养分。
此次沉浸式生态修复实践,不仅让青少年们掌握了边坡修复知识与技能,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生态保护的种子。未来,深圳市郁森林自然教育科普中心将继续开展此类活动,带动更多人参与到生态保护行动中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