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岭南山脉的罗浮山下,有座百年古镇,镇外隐匿着万亩茶园于深山之中。风过处,茶香袅袅,绿浪轻舞,令人心驰神往。
暮春时节,一畦畦玉米刚刚挂满了须,牵牛花在路边树枝上缠绵盛开。我们驱车沿着乡间公路前行,一路闻着山间野花的芬芳,听着潺潺的流水声,向着深山里的万亩茶田驶去。
进入大山深处,公路蜿蜒无尽,眼前是山间飞瀑和错落有致的黄泥老屋。霞光映着云雾缭绕的山峦,车在山中行,宛如人在画中游。青石砌成的梯田,绵亘蜿蜒,线条丰富,如诗如画。一阵风拂过,万亩茶田波澜壮阔,连绵起伏。茶田中央的木栈道,像是刚被雨水冲洗过的,迂回曲折,直通山顶。
我们沿着栈道进入茶田,田里人影绰绰,暗香浮动。身着蓝色碎花布衣的采茶女们,腰挎竹篓,头戴尖顶草帽,灵巧的双手在茶树梢翻飞,动作娴熟而优美。一位采茶女告诉我,现在正是谷雨时节,此时的茶叶是最为鲜嫩的,芽叶吸饱了雨水,肥硕柔软,色泽浅翠。“谷雨茶”唇齿留香,价格是平日里的两倍。记得明代学者许次纾就十分推崇谷雨茶,他在《茶疏》中写首:“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放眼望去,四周的茶田里一片忙碌的景象。
茶园里有一间茶咖小屋。远远的,茶香混着咖啡香便扑鼻而来。这座用老船木搭建的茶咖屋,墙面爬满了茑萝松,缀着无数紫红色的小花,露台边缘的山角梅垂进了茶田。我买了一杯抹茶拿铁咖啡,凭消费记录进入茶咖小屋。屋里座无虚席,这些客人大多数都是冲着拍照打卡来的。屋内布置的每一个物件,每一个小细节都充满了文艺气息。远处的日落、近处的梯田、与窗边飘拂的薄纱帘碰撞在一起,意境十分美好。
经营茶咖店的是一位“90后”女子。我在茶咖屋见过她,她皮肤白皙,个子高挑,落落大方。她说,她一边开茶咖店,一边做乡村旅游策划。她以前的工作就是做广告策划的,很容易把游客的需求和自己的想法整合在一起。她为自己茶咖屋写了短视频文案,“古风、凉亭、秋千,随手一拍都是绝美的大片,我在万亩茶园的茶咖屋等你”。很多游客被短视频呈现出来的美丽画面所吸引,不远千里来旅游打卡,顺便喝上一杯用茶做的咖啡。
女子还和旅游公司合作开设了“大自然课堂”。她让孩子们走进茶园,品味采茶的苦与乐,体验茶文化的魅力,学习炒茶的技艺,用茶叶制作“古法抹茶酥”或“抹茶咖啡”……自然课堂的孩子还可以在茶园集市售卖自己的劳动成果,体验通过劳动创造价值的快乐。一到周末或节假日,就有大批孩子走进茶园的自然课堂学习。她说,最好的课堂,最深刻的体会都在天地与自然之间。说话间,我看见茶咖屋的另一处,一群穿着汉服的孩子正跟着老师学做抹茶糕点,忙得不亦乐乎。
午后的茶田,在太阳金色光芒的照耀下,梯田婀娜曲折的轮廓更是清晰而生动。茶农们在自家的田里撑起了太阳伞,摆上休闲桌椅,摆出上好的茶叶售卖。我们走到一家名叫“仙境山茶”的茶田小憩。女主人从竹匾上取来刚烘焙好的新茶叶,放进透明的玻璃器皿中。朵朵嫩芽在沸水中缓缓舒展开来,茶香也随之徐徐散开。半黄半绿的茶水,清澈透明。我端起茶杯,轻啜一口,慢慢品尝,茶香浓郁,清甜可口。女主人说,这些生长在罗浮山下海拔400多米的山坡上的茶树,生长条件十分优渥,冬暖夏凉,气候温和,雨水充沛。采茶季结束后,他们会进行杀虫、除草、剪枝等工作。喝过他们茶的人都说他们的茶好喝,因为他们的茶吸了罗浮山的仙气,纳了南昆山的灵气。女主人还满脸兴奋地告诉我们,他们的茶还荣获了国家级和省级的荣誉。我们毫不犹豫地买下了两大袋。
回程时,山风掠过车窗,送来最后一缕茶香,仿佛在说:“且将春色焙作茶,留待他日再相逢。”
编辑 秦天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王雯 三审 陈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