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1日是第29个世界帕金森病日。记者从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以下简称“港大深圳医院”)获悉,近日该院神经医学中心李勇杰教授团队成功为一位来自西安的退休产科医生进行“磁波刀”治疗帕金森病手术。术后,该患者的右手震颤消失,没有出现不良反应,住院观察一晚后,于第二天安全出院。
“磁波刀”超声光束对准脑深部的靶点发射。
帕金森病困住退休产科医生的双手
资料显示,人体的正常运动由多巴胺控制,这种物质的任务是携带神经信号在脑神经之间传递。当正常产生多巴胺的神经细胞衰亡时,帕金森的症状就会显现,这个改变在医学上被称为“神经退行性改变”。
据了解,帕金森病是全球第二大神经退行性疾病,常发于中老年人。震颤(手抖)是帕金森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往往给患者的工作、生活带来很大影响。
此次在港大深圳医院接受帕金森病手术治疗的是来自西安的妇产科医生董阿姨(化名)。据院方介绍,董阿姨任职医生期间,曾用稳健的双手迎接了无数新生命。退休后,她还常常给年轻医生做培训和指导。然而8年前,董阿姨被确诊为帕金森病,刚开始只是出现轻微的手抖,后来症状愈发严重,特别是3年前病情突然加重,导致右手的剧烈震颤几乎无法控制。曾经让她引以为傲的双手,在帕金森病的影响下,连拿筷子夹菜都无法做到。董阿姨坚持了5年药物治疗,但仍然没有达到期待的效果。
南下寻医,“磁波刀”点燃新希望
吃药看不到希望,董阿姨开始打听其他治疗方案。资料显示,目前治疗帕金森病的常规方案是DBS电极微创植入手术,即脑深部电刺激疗法(Deep Brain Stimulation)。尽管这是一种微创手术,但仍然需要开颅和经常给起搏器充电,这令董阿姨感到恐惧。
之后董阿姨得知港大深圳医院神经外科主任李勇杰的团队可以使用“磁波刀”技术治疗帕金森病。这项技术是无创手术,不用在头上打孔,也不需埋导线和刺激器,更不用充电。于是,董阿姨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前往港大深圳医院就诊。
经过详细检查,确定董阿姨所患的是帕金森病合并特发性震颤。这两种病在中老年群体中并不少见,但很少合并发生在一个人身上。李勇杰为董阿姨制定了“磁波刀”治疗方案,可同时治疗这两种不同类型的震颤。
李勇杰教授(左一)和团队通过磁共振成像(MRI)进行治疗靶点的定位。
据介绍,“磁波刀”并不是刀,其真正名称是脑部磁共振引导聚焦超声系统。港大深圳医院引入的这台“磁波刀”是国内首台进入临床服务的尖端设备。
“磁波刀”进行无创精准脑部治疗,整个过程就像隔墙打物。结合核磁共振的实时成像和实时测温,发射1千多束的超声波,精准聚焦到脑部的靶点,使脑内局部产生热量,让细胞的紊乱活动平静下来,回归正常。
用超声光束停止震颤
据院方介绍,董阿姨是在核磁共振检查间接受治疗,当时其头上戴着一个头盔,用于固定头骨位置。李勇杰带团队在隔壁的医生操作间,通过磁共振成像(MRI)进行治疗靶点的定位,因为需要反复校准确保靶点位置精准,所以耗时约2个多小时。
李勇杰教授(右二)在术后和患者测试消除手抖症状。
锁定靶点后,1024束超声光束对准脑深部的靶点进行发射,与此同时,磁共振扫描持续转动,实时监测靶点脑组织的温度。大约10秒后,董阿姨右手的震颤突然停止。治疗第二天,董阿姨就能出院,进餐时也不再出现手抖的情况。
李勇杰表示,目前“磁波刀”技术用于治疗特发性震颤和帕金森病已经成熟。其团队正在不断开发“磁波刀”的临床应用范围,可望在不久之后,能在肌张力障碍和癫痫以及抑郁症和强迫症等方面提供新的治疗手段。
(图片来自港大深圳医院)
编辑 张克 审读 郭建华 二审 关越 三审 刘思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