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52岁李叔(化名)因反复上腹痛进行胃镜检查发现有胃肿物,深圳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考虑为胃间质瘤。深圳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徐正磊主任医师及其手术团队通过首创的内镜下“葫芦型”结扎后切除术,治疗胃小间质瘤,患者术后2天顺利康复出院。
创伤小费用低
内镜下“葫芦型”结扎后切除术治疗胃小间质瘤
52岁的李叔在胃镜检查发现有胃体肿物,一家医院建议他做外科手术切除,经网上查询,他到深圳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门诊就诊,考虑为胃间质瘤,消化内科徐正磊主任医师根据李叔病情,建议可以行内镜下微创切除。
胃肠道间质瘤是最常见的来自胃肠道间质组织的肿瘤,具有潜在的恶性倾向,其中最常见的是胃间质瘤。目前切除胃小间质瘤(直径<2cm)的主要方法是内镜下粘膜下切除术(ESE)。然而,这项技术对医生的熟练程度要求很高,需要较长的培训时间。
深圳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首创了一种新的内镜治疗技术——内镜下“葫芦型”结扎后切除术(endoscopic “calabash” ligation and resection),该技术治疗胃小间质瘤高效快捷、安全性好、治疗费用低、住院时间短、操作更简单、培训更容易。
具体来说,就是在肿瘤表面做电凝标记,进行粘膜下注射,使用透明结扎帽,切开粘膜层和粘膜下层后暴露肿瘤。用两个尼龙环结扎形成一个“葫芦”,再使用圈套器切除位于“葫芦”上部的胃间质瘤,而“葫芦”下部提前结扎可以避免穿孔。
与传统的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治疗相比,内镜下“葫芦型”结扎术后切除术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医疗费用也明显减少;术中胃穿孔、术后腹腔感染、术后电凝综合征发生率明显降低,术后疼痛强度明显降低。
李叔的胃间质瘤位于胃底,靠近胃体,消化内科徐正磊主任医师及其手术团队开展首创的内镜下“葫芦型”结扎后切除术,手术时间约25分钟,切除的肿瘤大小约15×15mm,术后病理诊断为胃间质瘤。术后第二天,李叔就可以进食全流质食物,住院4天顺利出院。
胃间质瘤初期没有症状
40岁以上人群应做胃肠镜检查
消化内科徐正磊主任医师介绍,间质瘤最常发生在胃,发病率为60%—70%,最大特点就是不易被察觉,初期没有任何症状。随着肿瘤变大,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胀、消化道出血等症状。早发现、早治疗是应对胃肠道间质瘤唯一有效的方法。“我们建议40岁以上人群应做一次胃肠镜检查,以便发现胃肠道早癌,或者及早发现胃间质瘤,再进行内镜下的微创切除。”徐正磊表示。
深圳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是国家消化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深圳市人民医院分中心、国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联盟、中国医师协会基本消化内镜医师培训基地,也是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
消化内科首创的内镜下“葫芦型”结扎后切除术治疗胃小间质瘤,研究结果2022年发表于《Cancer Medicine》(《癌症医学》)杂志,2023年11月徐正磊主任医师受邀在 the 15th Annual World Cancer Congress (WCC-2023 Japan)大会上演讲该新技术。截至2024年7月,消化内科使用该技术已经治疗胃小间质瘤患者1100余例。
2023年11月徐正磊主任医师受邀在the 15th Annual World Cancer Congress (WCC-2023 Japan)大会上演讲新技术。
(受访者供图)
编辑 吴诗敏 审读 匡彧 二审 桂桐 三审 叶志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