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
在中国,每1000名新生儿中
就有1-3名因遗传因素导致听力障碍
这些孩子可能从出生起
便陷入无声世界
而许多父母却从未意识到
自己携带了致聋基因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2021年世界听力报告》显示,东亚人群中约50%-70%的遗传性耳聋与一个名为GJB2的基因密切相关。
这个基因就像宝宝听力的“密码锁”,一旦“密码错误”,可能导致听力系统“罢工”。
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正是为了在“无声危机”来临前,提前解开基因密码,守护孩子聆听世界的权利。
GJB2基因:
按下静音键的罪魁祸首
GJB2基因(间隙连接蛋白β2基因)是导致遗传性非综合征型耳聋(即单纯听力障碍,无其他系统异常)的最常见致病基因,占我国遗传性耳聋的50%以上。
在正常人群中,每30人就有1人携带GJB2致病变异(未包含GJB2 c.109 G>A)。
GJB2基因编码连接蛋白26(Connexin 26),是内耳耳蜗中钾离子循环的“核心搬运工”。
它的主要任务是维持耳蜗内淋巴液的离子平衡,确保声音信号能够高效传递至大脑。
如果GJB2基因出现问题,这个“搬运工”就无法正常工作,声音信号的传递就会中断,导致听力障碍。
GJB2基因的致聋突变通常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也就是说,如果父母各携带一个GJB2致病变异(但自身听力正常),那么孩子有25%的概率遗传到两个有缺陷的基因而出现耳聋。
目前,GJB2基因筛查主要检测9个常见的致病位点,包括c.109G>A(中国人群携带率最高,2024年深圳市新生儿筛查数据显示携带率17.7%)、c.235delC(2024年深圳市新生儿筛查数据显示携带率1.66%)、c.299_300delAT、c.35delG等。
听力检查与基因筛查
是怎样进行的?
听力检查其实就是宝宝常规体检的一部分,医生会通过简单的方法判断宝宝听力是否正常。
听力筛查则是通过耳声发射和自动听性脑干反应两种方法,在宝宝出生后和满月时分别进行,确保结果准确。
图源:网络
如果听力筛查没通过,医生会安排更详细的听力诊断,比如音叉检查、纯音听阈检查和耳声导抗检查等,来确定听力损失的程度,并制定干预方案。
基因诊断则是通过单基因测序、多基因测序或全外显子测序等技术,进一步检测宝宝的基因情况。
耳聋基因筛查结果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纯合型(发现两个相同的基因问题)
如果基因检测发现宝宝携带两个相同的致病变异,说明宝宝可能有听力问题。建议立即带宝宝去听力门诊进行听力诊断,并到新筛门诊进行遗传咨询,了解后续的干预和治疗方案。
●复合杂合型(发现两个不同的基因问题)
如果基因检测发现宝宝携带两个不同的致病变异,同样可能影响听力。建议带宝宝去听力门诊进行听力诊断,并到新筛门诊进行遗传咨询和进一步的基因诊断,以明确听力问题的严重程度和干预措施。
●携带者(单杂合型,携带一个基因问题)
①听力筛查通过:宝宝携带一个致病变异,但听力筛查通过了。这种情况相对安全,但仍建议定期带宝宝去儿童健康科进行体检和听力检查,并到新筛中心门诊进行遗传咨询,了解相关风险。
②听力筛查未通过:宝宝携带一个致病变异,且听力筛查未通过。建议尽快带宝宝去听力门诊进行听力诊断,并到新筛门诊进行遗传咨询和基因诊断,以明确听力问题的原因和干预措施。
● 野生型(没有发现基因问题)
① 听力筛查通过:宝宝的基因检测没有发现已知的致病变异,听力筛查也通过了。这种情况可以放心,只需定期带宝宝去儿童健康科进行常规体检和听力检查即可。
②听力筛查未通过:虽然基因检测没有发现致病变异,但听力筛查未通过。建议尽快带宝宝去听力门诊,进行更详细的听力诊断和基因诊断,以明确听力问题的原因。
⭐️特别提醒:所有筛查出携带致病变异的宝宝,建议完成遗传咨询,尤其是有耳聋家族史的家庭,更要重视。
对于携带致病变异的家庭来说,生育规划也很重要。
为了降低风险,可以选择产前诊断,比如在怀孕中期做羊水穿刺检测胎儿基因型,或者选择第三代试管婴儿技术,筛选不携带双突变的胚胎。
基因筛查通过≠高枕无忧
GJB2基因有300多种突变,目前的筛查只覆盖了常见的9个致病位点,罕见的致病位点可能检测不到。
所以,基因筛查通过并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
即使筛查结果正常,也建议每6-12个月带宝宝做一次听力监测,尤其是语言发育迟缓的宝宝。
如果有进一步需求,还可以做GJB2基因的全基因测序,全面检测所有位点。
GJB2基因筛查
是送给新生儿的第一份
“听力保险”
它用科技之光
照亮了那些原本可能沉默的童年
作为家长
主动了解、积极参与筛查
不仅是对孩子的责任
更是对生命的敬畏——
因为每一个声音
都值得被听见
编辑 高原 审读 张蕾 二审 关越 三审 万晖